现在为什么突然形成“修家谱”的热潮?

家谱作为过去的东西,修家谱真的有必要吗?

家谱也叫族谱,祖谱,宗谱,是同姓宗族里记载本族事务,重要事迹的资料文档。在家谱上所登记的姓名是谱名。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本家族的来源和迁徙的轨迹,包罗了该家族的生息与繁衍,婚姻和文化,还有族规和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每一个家族祖先留给子孙的传家宝。

之前看电视剧《破冰行动》里有这么一片段,林耀东对所谓的“犯错”的林家人采取的制裁就是从族谱中除名,并且剥夺进入祠堂的权利,也不得在祠堂中拥有牌位。可想而知,族谱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过去的东西,是生生世世刻在人们心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孙猴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而是由父母孕育而成。因此每个人降生,必然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也就是说自我们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血脉传承的结果,而每个人的存在,只不过是亘古长存的家族大树上萌发出的一缕新枝而已。如果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了。

自从有了姓氏,人便有了家族观念,相对应的也就有了相关的文字记述,而有了延续不断的记录,就有了文化精神方面的传递。即便到了百年之后,人们互不相识,但翻开家谱,依然可以相互辨识,从而成为一家人,这种血缘和情感的凝聚力,是任何工具和人为都做不到的。

也许有人觉得社会变了,信息发达了,修谱没必要了,修谱又不能带来物质方面的利益,但一个家族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将家谱作为精神文化传承。也许有人会说,自己活得很普通,无需入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个人即使活上百年,相对于历史而言都很短暂,就如李白说的一样,都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尤其对人生而言,倏忽而逝。对于他人你的生命轻若鸿毛,但是对亲人便非同一般了。在家谱里,即便一个人再普通他也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留下名字,甚至可以为后代留下珍贵的信息。一个人的一生即使在平凡中度过,旦他的后人却不一定如此,到了抚今追昔之际,所有的平淡也就都意味着不平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2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近几年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革新给家谱的保存和流传造成了较大障碍,也抬高了后人寻根的门槛。因族内人员迁移频繁,往往连络疏远。目前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续编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

现在社会年轻人,对族谱和家谱相对认识较少,而对于修谱事宜,有些人不是很理解,今天为大家介绍修谱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华夏一脉,血浓于水;

炎黄同心,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家谱的重要姓。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中国人百善孝当先。自古以来,太平盛世,家兴族旺,就要追根溯源,续修族谱,家谱上面的每一个名字,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宋代的家谱主要功能在于德育、教育;明代,家谱进入完善期,家谱功能逐渐转化为教育伦理功能,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伦理思想;明清讲究孝治天下,家谱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儒家文化被打倒,十年文革期间又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毁灭性批判,从此,中国人断了家谱,不知道“根”在哪里?毁了祠堂,不知道“魂”在何处?今天我们重新修家谱、建祠堂,就是寻“根”、找“魂”,让中华民族的家族文化、宗族文化、祭祖文化重新发扬广大!

第2个回答  2019-07-12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献历史在丢失,所以不管是因为从祭奠祖先,缅怀先祖角度看,还是从保护历史的角度看,我们都要“修家谱”
第3个回答  2019-07-12
或许是现在人们意识到了家族的意义,修家谱就是一次对家族的重新认知,对家族的祖辈敬仰之情,是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斗志昂扬。
第4个回答  2019-07-12
中国从古至今都讲究家谱,是中国一种悠久的文化,记载每代人的丰功伟绩,让后世延续或创新、学习。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很多文化传统文化不被消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