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白色的雅称

如题所述

《诗经》中关于白色的雅称1
在《诗经》的篇章中,白色的雅称有“金”、“素”、“霜”、“雪”。古时候,秋天的颜色被认为是金色,而这种颜色是白色的。白色被看作是包含所有光谱颜色光的颜色,通常被认为是“无色”。它是光谱中明度最高的颜色,无色相。通过混合光谱中的三原色光——红、绿、蓝——可以得到白光。所有可见光的混合也形成白光。这个颜色在现代代表纯洁。
白色寓意着公正、纯洁、端庄、正直、年轻、超脱尘世的情感。它象征圣洁和优雅,在西方国家通常受到喜爱。伊斯兰教也特别崇尚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对,是一个基本的禁忌词,体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在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被认为是白虎之地,象征秋天的刑天杀神,主宰着秋天的肃杀气息。因此,白色象征着干涸无血色、无生命的状态,代表死亡和凶兆。例如,亲人去世后,家属会穿白色的孝服,办理“白事”,设立白色的灵堂,出殡时打白色旗帜;旧时还将白虎视为凶神,因此称带来男子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
《诗经》中关于白色的雅称2
白色是一种纯洁而静谧的颜色,它不惊扰他人,在温柔中透着灵秀之美。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颜色,除了“中国红”,还有一种“中国白”,法国皮胡人称之为Blanc de Chine,用来指代中国的德化白瓷。
中国的白,如雪一般白,如玉一般润,如绢一般透,如美人的肌肤一般洁净,如夏日早晨一般甜蜜而清凉,白得恰到好处,白得无法更完美。据统计,《诗经》中提到白色范畴的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共四十三次。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在晨曦的绿野上,骑着白马缓缓走来的,正是温文尔雅的君子。“月出皓兮,佼人兮。”明眸皓齿、肌肤胜雪的女子,才能称得上是美人。
受先人偏爱的白色,具有庄严、典雅、静穆的美感,也有柔和、淡泊、朦胧的意味。白色寓意纯洁、无暇,但又过于简单和朴素。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有时会被定义为不吉利的颜色。白色并非越白越好。绝对的白度,外露而刺眼,给人的观感是冰冷的惨白和死白。中国人喜欢的白,并非抽象的白。中国人眼中的白,可以是许多具体的事物:是银,是雪,是美人的牙齿,是海边的贝壳,是柔和的月色,是明亮的日光……
中国人欣赏的白,是“不纯正”的白。这种白,在本色里注入了融融的暖意,在无色中萌动着浪漫生机。白色,是无色之色。然而,当匠人的手工,遇到了自然的造化,最空洞的白色也生出了多种可能,带来丰富的联想。
明代的德化白瓷珍品,在相同的瓷质里,烧出了不同的瓷色:象牙白,细腻温润,在乳白之中微闪黄色;猪油白,油光明亮,质地坚实,白润如油脂;葱根白,纯白洁净,略带了一些青;孩儿红,像婴儿的皮肤,在洁白滋润的表面之下,粉嫩透红……
白,是平等的对话。白色,被赋予了象牙的高贵,也有猪油的平凡。每一种白,都在“无中生有”的底色上,显露着天然的微妙。无论有多少种白,都需要人的想象力来配合。
庄子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中国白,以质取胜,而非以色夺目。正因如此,每一片瓷上,都映着“玉”的影子。中国人的心中,始终解不开玉的心结。直至今天,人们赞叹瓷器的釉质好,最常用的赞语仍然是“温润如玉”。
中国的白,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如美人肌肤一般白净,如夏日早晨一样甜蜜而清凉,白得刚刚好,白得无法更完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