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陵书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与子陵书原文及翻译如下

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

译文

(我听说)古代圣明有德的君主手下必定有和领导政见不同而不愿做官的贤士,所以我又怎么敢强迫子陵为我工作呢?只是现在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各种业务都应该小心翼翼的恢复发展,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就好像身患重病的病人倚杖而行唯恐摔倒一样。

过去汉高祖平定天下时,当时的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没有轻视高皇的出身而出来尽心尽力辅佐他,那么子陵为什么不肯帮助老朋友治国安邦呢?

过去唐尧治理天下时贤士许由躲到箕山隐居、巢父在颖水边弃名洗耳,这种隐士的高风亮节的确值得推崇,但是我不希望子陵效仿他们。

《与子陵书》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做了皇帝后,多次征召名士严子陵做官所写的一封信。这封信,也是用来征召(即诏令)的。信中言辞简洁,看起来似乎客气,但客气中又透露出帝王口气的威逼和不满,是一篇文字少、容量很大而耐人寻味的文章。

人物背景

严子陵,原姓庄,名遵,字子陵,东汉高士。曾受到王莽多次邀聘,但他不但不为所动反而隐名换姓,避居他乡。光武帝刘秀曾与严子陵同学,对他十分器重。刘秀登基后三次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严子陵。严子陵虽然来到了洛阳,但他依然性情高洁,孤介。

刘秀想聘他做谏议大夫,他不辞而行,隐居于富春山下,垂钓于严陵濑。公元41年,严子陵再一次拒绝了刘秀的征召,回到故里陈山隐居,直至老死。范仲淹曾在《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