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什么时候长出来

如题所述

竹荪每年三月份至六月份长出来

1、竹荪在春末夏初季节才有,也就是每年的三月份至六月份左右,过了六月份,一般就很难在野外发现野生竹荪的踪迹了。一些小气候环境,竹荪是出现时间会提早或推迟。采摘竹荪需要丰富的经验,因为它们撒裙后短短几小时就会凋谢枯萎,而未撒裙的野生竹荪蛋颜色灰暗,与地面的泥土和腐败的落叶差不多,几乎和野外环境融为一体,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2、管理竹荪生长周期短:竹荪生长旺盛,一般亩产干竹荪产量约80斤,产量好的话100斤。温度管理竹荪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24度,子实体形成温度为20~℃,高于28℃,生长势弱,35℃以上,会停止生长,温度低于15度,发育非常缓慢,菌球容易畸形。

3、施肥管理:竹孙生长期长,如果只依靠栽培土壤中的营养来维持其生长,就不足,必须增加营养,当芽长到豆大小时,可以将葡萄糖、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尿素、水分成水溶液,每隔几天喷洒一次,直到芽长到鸡蛋大小。

竹荪

1、竹荪是鬼笔科竹荪属真菌,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4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

2、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16年第112号公告》,批准长宁竹荪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划定长宁县现辖行政区域为保护区域,自即日起实施保护。

3、竹荪幼担子果菌蕾呈圆球形,具三层包被,外包被薄,光滑,灰白色或淡褐红色;中层胶质;内包被坚韧肉质。成熟时包被裂开,菌柄将菌盖顶出,柄中空,高15cm~20cm,白色,外表由海绵状小孔组成;包被遗留于柄下部形成菌托;菌盖生于柄顶端呈钟形,盖表凹凸不平呈网格,凹部分密布担孢子;盖下有白色网状菌幕,下垂如裙。

4、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当孢子萌发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分解腐竹类的有机物质取得营养,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菌丝体形成无数菌索,在其前端膨大发育成纽结状原基,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个多月生长,原基形成菌蕾,状如鸡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19
竹荪在每年的三月份至六月份长出来。
竹荪是鬼笔目鬼笔科下的一属,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4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它们寄生在枯竹根部,是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具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竹荪在温度为22~25℃,湿度为95%的环境下生长最佳。它们的子实体脆嫩爽口、香甜鲜美,别具风味,作为菜肴,冠于诸菌,堪称色、香、味三绝,是宴席上著名的山珍。除此之外,竹荪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子实体中含有多种酶和高分子多糖,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