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细胞保护剂有哪几类?有严格适应症限制吗?

如题所述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尤其是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保护神经细胞药也许是听到最多的几个字,也是平时用得最对的一类药。那么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哪几类?主要有哪些药物?神经细胞保护药物是否可随意使用?是否有严格适应限制?是否需要长期使用?对于这些问题,想必也是广大有脑梗等疾病的朋友最关心的问题,今天就和大家仔细讲一讲,希望对您有用。

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哪几类?主要有哪些药物?

目前可以把神经保护剂分为以下几类:

(1)离子通道调节剂: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桂派齐特、法舒地尔;钠离子通道拮抗剂长春西汀;钾离子通道激活剂吡那地尔、尼可地尔、色满卡林。

(2)作用于细胞水平的脑保护剂(稳定细胞膜和提供能量):如胞磷胆碱、三磷酸胞苷、小牛血清提取物、己酮可可碱。

(3)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如神经节苷脂、醋谷胺(乙酰谷酰胺)。

(4)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如氯美噻唑。

(5)自由基清除剂与抗氧化剂:如依达拉奉。

(6)其他神经保护剂:如中药制剂丹参、刺五加等,以及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神经营养因子、腺转运抑制剂等。

由于脑卒中后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多因素过程,缺血级联反应中每一个过程均存在潜在的可干预途径,神经保护剂方面的研究正在广泛开展着,新的作用靶点也在逐渐开发中,一些潜在的药物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神经细胞保护药物是否可随意使用?是否有严格适应证限制?

传统上认为,神经保护剂不引发出血,不像抗凝、溶栓等治疗有引发出血的风险,因而无需进行详细的病因鉴别诊断就可以在疾病早期开始应用,在疾病的早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及 CT 的普及,早期鉴别脑出血或脑缺血性疾病越来越容易,这种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多数神经保护剂没有严格的适应证限制,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外伤等多种原因所致的神经功能损伤。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经保护药物可以随意应用。

首先,应在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控制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应用神经保护药物。

其次,应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及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选药,某些神经保护药物有一定的适应症限制。

例如,依达拉奉主要应用于脑缺血急性期治疗,建议尽可能在发病后 24 小时内开始应用,疗程14天以内。

而长春西汀注射液用于脑出血及脑梗死后遗症期的治疗,其有改善脑代谢的作用,可使本来已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和细胞的耗氧增加而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在急性期不宜使用。

另外,脑出血急性期应慎用某些有改善脑血液循环作用的神经保护剂。例如,钙离子拮抗剂类神经保护剂桂派齐特,钠离子通道拮抗剂长春西汀,均禁用于脑出血后止血不完全者。

神经细胞保护药物是否需要长期使用?

各种神经保护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不同,因而有些有明确的疗程限制,有些无严格界定。

对于有疗程限制的药物应按疗程服用,如依达拉奉疗程14天,因为药物主要作用于疾病急性期(14天)内的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损伤,延长疗程作用有限,故不需要长期应用。

有些药物可应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可长期应用。例如,胞磷胆碱钠口服制剂可调节神经细胞代谢,参与神经细胞膜损伤修复;长春西汀能改善大脑代谢、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性质,可以应用于脑梗死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诱发的各种症状,并推荐静脉治疗后继续口服药物治疗。

另外,由于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而神经细胞损伤往往是多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适时换用不同作用机制的神经保护剂可能比单纯延长用药时间更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肢体运动障碍、言语及吞咽障碍,在康复医师指导下适时的开始专业的康复锻炼往往比药物更有效。神经功能的恢复还要依赖自身锻炼及乐观开朗的心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