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美感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文言文的美感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精选的经典美文,言简意赅,隐含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特有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笔者认为,文言文的美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美

  大作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使用它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的类似的却很多。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形容词找出来。”

  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辞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

  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在语言的运用上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文中用词精练传神,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文章开篇只用十六字,就写出三峡山高岭连,江面狭窄,雄奇险拔的特征,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春冬之景,以“素”修饰“湍”,以“绿”修饰“潭”,各用一字即写尽了水、潭的色彩; “清、荣、峻、茂”四字富有趣味,极为精练的状写了四种景物,各具特色,又由景境道出了作者的心境。“良多趣味”四字,写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言尽而意不尽。文章虽短小却概括千里,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写河山。

  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久盛不衰,这得力于其语言的表现力,它所独有的语言美。

  2、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想象空间。文言文中的“意境”意味深长,给人一种非凡的美感。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山色如娥,花光如颊的古西湖,重岩叠嶂,悬泉瀑布的三峡……这些景或奇丽或秀美或磅礴,优美的意境,给我们美的冲击。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篇六十八字的山水小品中,从四方面对山水之美进行了濡墨染彩。文字清幽俊雅,优美动人,文章意境悠长。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峰形峻峭,水流逶迤;峰静水动,水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蓝天作背景,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两岸青翠的竹林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万物生机勃勃。我们面前,呈现的是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描画的是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每天早晚之景不同。早晨,白雾缭绕,继而似带似烟,再而轻如薄纱,晨曦初现,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文言文中写景抒情的作品大多讲究意境美。欣赏者读后如身临其境,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真正从中获得美的感悟。

  3、思想美

  很多文言文之所以能传唱千古,是因为它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凝聚着古人思想的精华,是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能照彻千年,沐浴古今的“精神灯塔”,能让人反复品味,并得到人生的启迪……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醉翁亭记》展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爱莲说》中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陋室铭》中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忧天下的无私情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死报国的拳拳之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以及美好的祝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李白失意而不失志的人生态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曹操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古人寄寓在文中的或爱国、或忧民、或乐观等思想,闪烁着美的光芒, 使我们不知不觉间情趣变得高贵典雅,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生宇宙的认识也博大了许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