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 )散文?

如题所述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

《春》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影像,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赞美了春天的蓬蓬勃勃,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逼真写照。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扩展资料:

《春》的写作特点:

1、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春》诗情画意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又富于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六幅画面。画面之间的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面五幅画面作为第六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提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

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3、语言朴实,隽永: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5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

《春》也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扩展资料: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向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是一种误读。

因为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朱自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

朱自清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12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0-12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第4个回答  2010-10-12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