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心愿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到一个班级监考。

    学生答题的时间,我静静地踱步,在教室里。

    不久,墙上的“心愿墙”三个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心愿,心里的愿望。愿望,美好的愿望,纯净的愿望,幸福的愿望。

    孩子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我比较好奇,也比较感兴趣。遂去仔细地看,认真地读,慢慢地品。

    可是,看着看着,读着读着,开始的好奇和欢喜,被一点一点吞没了,侵蚀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沉重的压抑,窒息。

    我大致归了一下类:

    求助类愿望所占比例较大。求助人帮助ta补习数学,英语,地理……只有一位同学是求助心理疏导。

    助人类愿望没有。

    至于其它,更无从说起。

    我这个读“心愿”的人,不禁悲从中来,难过到只有深深地静默。

    孩子们的心愿,我想,从前并不是这样。他们一定也盼望着拥有心爱的玩具,爱不释手的书籍,可以炫酷的电动车,可以玩游戏的手机,能够一饱口福的大餐,漂亮的衣服……

    可是,这些他们发自内心无比喜欢的,现在,都只能被迫安置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任时光蒙上尘土,把它们变得面目全非。

    他们的心愿,被学习科目,被做不完的作业,答不完的试卷,挨不完的批评霸气填充,取代,而且丝毫没有退离的架势。

    这些可怜的娃啊!

    是什么剥夺了孩子们的心愿?是什么取代了孩子们的心愿?是什么让孩子与心愿硬生生地分离而又麻木不仁?

    为孩子不平!对孩子同情!

    想到孩子们的个人简历:“爱好”一栏,常常只会写:读书,听音乐。写其他的很少,更有人都没写“爱好”!

    是他们真的没有爱好?不,本来不是这样的。

    小学时候,孩子的爱好可能还在坚持存在,并且存活。中学开始,爱好就像插在水瓶里的玫瑰花,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终究是一点一点,黯淡了,枯萎了,凋零了,死亡了……

    还记得孩子在作文里写:“初三了,父母整天叨叨着好好学习,把你那些兴趣爱好暂时放一放。可是,他们哪里知道,那些兴趣爱好,是我的最爱啊!”

    在分秒必争的初三,在锱铢必较的初三,在竞争激烈的初三,在书山题海的初三,难道,只有分数?只有试卷?只有排名?

    兴趣爱好,就像我们一日三餐的蔬菜,茶余饭后的水果。不吃,总觉得味蕾单调。吃了,身体的营养更均衡,更全面。时常日久,它也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血液的一部分,骨髓的一部分。

    没有蔬菜水果行不行。这个,没有明确的是与否。有了,生活更好,日子更好,心情更好。

    可怕的应试教育,就是面目狰狞的侩子手。孩子们的心愿,孩子们的兴趣,都被它肢解了,哇哇,好讨厌!好可恶!好悲伤!好痛苦!

    还给孩子自由吧,还给孩子快乐吧,还给孩子丰富吧,还给孩子对生活的热度,对生命的激情吧!

(2017/9/2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