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在古人的观念中,清明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与之相关的风俗、活动也特别多。
其中不少被写入古诗中,流传到了今天。
清明节是古人为扫墓祭祖而设立的节日,扫墓祭祖自然是最重要的活动。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郊外扫墓,山中田间尽是青烟、纸灰。
宋代诗人高翥(zhù)描写众人扫墓的场景时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南山北山上有很多墓地,到了清明节人们都去扫墓祭祖,纸灰到处飞扬就像白色的蝴蝶,人们伤心流下的眼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
虽然在诗人笔下,纸灰、青烟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但扫墓时的气氛还是比较压抑的。
清明又逢阴雨天,心中身上都是凉意,难免心生愁苦,听雨度日。
不过若是碰到好天气,人们更乐意借着机会在郊外游玩一番。“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
”扬州人在清明节这天必然出门扫墓,而且不管家中有几处坟墓,都要在一天之内拜完。
至于为何要赶在一天之内拜完,张岱解释说,扫墓之后人们会乘车、船四处游玩。即使家中比较困难的人,也会在扫墓的时候带上酒食,扫过墓后,就席地而坐饮酒畅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3
在古人的观念中,清明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与之相关的风俗、活动也特别多。其中不少被写入古诗中,流传到了今天。清明节是古人为扫墓祭祖而设立的节日,扫墓祭祖自然是最重要的活动。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郊外扫墓,山中田间尽是青烟、纸灰。宋代诗人高翥(zhù)描写众人扫墓的场景时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山北山上有很多墓地,到了清明节人们都去扫墓祭祖,纸灰到处飞扬就像白色的蝴蝶,人们伤心流下的眼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虽然在诗人笔下,纸灰、青烟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但扫墓时的气氛还是比较压抑的。清明又逢阴雨天,心中身上都是凉意,难免心生愁苦,听雨度日。不过若是碰到好天气,人们更乐意借着机会在郊外游玩一番。“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扬州人在清明节这天必然出门扫墓,而且不管家中有几处坟墓,都要在一天之内拜完。至于为何要赶在一天之内拜完,张岱解释说,扫墓之后人们会乘车、船四处游玩。即使家中比较困难的人,也会在扫墓的时候带上酒食,扫过墓后,就席地而坐饮酒畅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4-09

古人笔下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2022年4月5日,我们迎来清明时节。正值人间最美四月天,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气候转暖,气清景明,万物"吐故纳新",古人除了在此时祭奠逝者,还会开展集体踏青、折柳、戴柳、射柳、斗鸡、放风筝、打秋千、蹴鞠等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可以说,清明节既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也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畅快游玩的快乐

那么现在,我们去欣赏一下古人眼里的清明节吧!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清明时节,大雨哗哗。出外寻春,却被大雨所困。看到江边水急,浪翻潮涌,也无心欣赏盛开的梨花。那么多人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病情苦恋。

寻景不成,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归去的途中,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

清明节,一个发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的传统节日,人们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其主要主题就是祭扫、悼念,所以这一天的基调是忧伤的。

但并不想一直沉湎于悲伤中的人们,还为这一日增添了其它内容,如踏青郊游、插柳植树、品味美食等,在缅怀的同时,人们也衷心为美好的春日和未来感到高兴,这一日,并不只有忧伤。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温庭筠笔下的清明,就毫无忧伤之气,而是满满的春日生气,宛如一幅百花绽放、色彩斑斓的春日图景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清明这一日,温庭筠一大早就爬起来了,悠闲地踏春,所见景物美妙而丰富:有清蛾飞舞,桃李芬芳,繁花开遍了田野,柳丝点缀着风光;人们高兴地外出踏青,马儿昂首嘶鸣,鸡群从笼子里出来,闹哄哄地四处觅食,黄鹂婉转啼唱,飞入华丽的宫殿。

这一次的清明节,看来温庭筠是过得相当开心了,丝毫没有受到“欲断魂”的节日氛围影响,反而极力去感受春日的盛景和踏青的喜悦。能把清明节写得如此曼妙清丽、丰富多彩,温庭筠也算是数一数二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4-07

春回大地,柳絮纷飞,惠风和畅,清明已至。草长莺飞的清明节不仅是放松身心的小长假,更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古往今来,流传下许多清明诗词,一方面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祖先和亲人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0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七绝《清明》,家喻户晓。这首小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虽然只截取了清明节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诗篇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名诗。

02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的这首《寒食野望吟》描写的是当时墓祭的情形。从中可以品味出古人祭祀祖先的虔诚、悲伤和从容,也说明传统社会的人们不光是在祈求自己的健康、平安,也同样为亡灵表达祝福和期望。

03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明显地被赋予了些许政治色彩。唐代于清明前在宫中赐大臣们清明烛火,于是那些烛火燃起的烟雾笼罩了宫殿,并四散开去,巧妙地讽刺了特权及权贵之多。

04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此词上片描绘出春天里流动明媚的美:新社日燕子飞动,清明前梨花飘落,青苔点缀池塘,黄鹂的鸣声从树间传出,飞絮轻舞,春日渐长。

第4个回答  2022-04-06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之俗起于西周时期,历史有周公定24节气之说。每当清明节来临,在外乡的人们不远千里回到故乡,祭祀逝去的亲人,这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家人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也是这个节日的传统之一。此时春暖花开,到处生机勃勃,人们的欢声笑语点亮了整个春天。现代人的过节仪式有目共睹,那我们来回顾一下古人笔下的清明节。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这是白居易笔下的清明。
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给我们呈现了一幅闲情雅致,岁月正好的节日场景。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唐代诗人杜牧一首七绝《清明》,写出了千年惆怅的清明情结,把一个古老节气表达得深入人心,让人在清明时节,想象纷纷细雨,追怀故去先人,让人在杏花芬芳中品味酒香,感受恍然若梦的时光风情。同期诗人韦庄有首诗:“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祭扫在古代是清明节的一项非主流活动,真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而且在时令上有意义的活动是踏青、折柳、拔河、蹴鞠、放风筝、荡秋等。为后人普及了一些节日氛围的营造。

又如宋人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徽宗时代首都汴京的繁华生活场景,作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有吴惟信清明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清明诗写得清新典丽,描绘出一幅美丽迷人的西湖画面,特别是末两句,把西湖傍晚的景色写得幽美迷人,从而衬托出诗人在清明节,面对西湖无限迷恋的心情。西湖风光好,恰逢时节尤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