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徐州有什么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10-15
在苏轼主政徐州期间,正是徐州历史上的多事之秋,考验着他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才干。在1077年秋,他刚到任才三个月就面临一场徐州城的生死保卫战。黄河上游决口,水困徐州,他临危不惧,“以身帅之,与城存亡”,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亲荷畚锸,布衣草履,三过家门不入,同时调集军民5000多人一起参加筑堤抗洪抢险。经过45天的奋战,大水退去,徐州城转危为安,满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住了。洪水退后,为防患于未然,苏轼立即上表朝廷,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为徐州争取兴修水利资金。并用朝廷奖励的钱粮,增筑外城,填平大坑,筑木堤护河,刻石以警示。后世为纪念他的功绩,将长堤命名为“苏堤”。苏轼当年为纪念此次抗水经历,又于城东门建筑高楼,涂上黄土,名之曰“黄楼”,意以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土能吸水,水来无患。当年重阳节,苏轼在黄楼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各地应邀前来的名流绅士咏诗作赋,史称“黄楼诗会”。黄楼声名鹊起,一下子名扬天下。徐州也见证了他在欧阳修去世五年后,作为文坛巨擘、士林领袖的文学地位,正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所云“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
经过洪水洗劫,徐州城满目疮痍,但祸不单行,次年春天又逢上大旱,苏轼用与抗击洪水同样的勇气,带领人民生产自救。他听从百姓劝告,前往城东二十里外的石潭求雨,幸运的是,果然下雨了,旱情得以暂时缓解。但为了长久地免除旱灾,他在祈雨同时,因地制宜,查看民情、踏看水源,修筑池塘、水库。他根据在祈雨及沿途的所见所闻,采用白描手法写下五篇《浣溪沙》,来描绘农民丰富多彩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其中最有名一篇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种感情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他爱民如子、与民同乐、与民相亲的真实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