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软笔书法字帖

如题所述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隶书毛笔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楷书软笔书法字帖欣赏:

  楷书软笔书法字帖1

  楷书软笔书法字帖2

  楷书软笔书法字帖3

  楷书之横画的写法:

  古人称横画的写法为勒,像“悬崖勒马”,即是说,下笔时要逆入后往下顿,然后平拉向右运行,收笔停顿时,即勒住回锋收笔。在往右运行时要有一种涩劲,像“千里阵云”。

  但因每个书法家字的风格不一样,虽然都是这种用笔,由于逆入、下按、停顿、回锋微妙的变化,往右运行时曲直粗细的不同,就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以颜、柳、欧、赵四家的横画写法比较,就可看出这种写法上的微妙变化,以及所造成风格的不同。

  小楷书法尖接法:

  凡小楷点画上下交际,左右相接之处,也是茂密拥挤之处,此处用笔宜虚,可用尖接法,即发笔时尖锋侧入,尖接则实中见虚,密中见疏,无窒塞拥挤之患,这种笔法,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斗笋接缝法”,这是小楷用笔的一大特点。尖接有一尖接,二尖接,三尖接,上尖接,五尖接,亦有二并遥尖接。朱和羹《临池心解》说:“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学者功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在尖接时要注意,发笔要尖,收笔要圆,且笔意向外开拓,形成一种内疏外密的体势,则字内间架开阔空朗,另一方而又要注意虚实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3
在几千年的书法史长河中,楷书一直是一大主流,它既有很强实用性,也不失审美性。作为学书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名碑法帖,必须择善而从才有收获。那么如有选择楷书法帖呢?下面我们提出几个原则。
取法乎上
初学书法,须取法乎上,否则会堕入末流。那么,什么叫取法乎上呢?我们认为,法则性与艺术性是检验楷书法帖高下的标准。
所谓 “法则性”,即无论是基本点画,还是间架结构与章法,都合乎作为楷书应有的技法规范,通过对它的临摹,可以掌握这些技法规范并能由此而触类旁通;所谓“艺术性”,即它不仅规范而有法则而且其笔势、笔意、结字符合审美的要求。观之,可以怡人,临之,可以醉人。
有人以为“取法乎上”,就是时间越古越好,其实不然。楷书从发展至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法则的建立与完备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的,只是到了唐代,楷法才算大备,因此,初学丛唐楷入手,就是取法 乎上。练楷书也有先大后小之说。待有了一定基础,再学魏晋六朝的楷书,可于法则之 外,得到古雅醇厚之趣。在楷书中,对于初学 者,墨迹本由于起止清晰、用笔明了,便于观察,收效可能更快。
因人而异
楷书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古朴,有的秀雅,有的萧散,有的凝重,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好进行选择。有人喜欢清劲典雅一路的,如王义之、王献之、柳公权、褚遂良的楷书便可引以为法;有人喜欢雄浑厚重一路的,如颜真卿、郑文公碑即可效法;有人喜欢方笔,如《张猛龙》、欧阳询楷书可资借鉴;有人喜爱圆笔,如《瘗鹤铭》、虞世南楷书便是正则。
择帖如择偶,首先必须自己喜爱它,才可能建立感情,将精力投人其中,才可能收效最大,切不可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表面上遍临百家,实际上一家也没掌握,如此只会徒费光阴。
下面介绍四个楷书经典法帖,供您参考。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欧阳询书,魏征撰。唐贞观六年(632)四月刻。文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体泉铭” 六字。碑在陕西麟游。传世宋拓本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最佳,今藏北京故官博物院。
此碑为欧阳询 75岁时应诏之作,书法神怡气清,极为精到。其笔法瘦硬劲健,结字正欹相生,无毫发差舛。明陈继儒《眉公全集》评,“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 腆。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临习中应注意点画的不同形态、变化,要重点把握线条的瘦硬道劲,运笔要果断爽快,切忌拖泥带水,迟疑不决。
颜真卿《颜勤礼碑》
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颜真卿书。唐大历十四年(779)立。四面刻。存楷书三面,四十四 行,行三十八字。原存陕西西安,宋元祐间石佚。1922 年重出,现藏西安碑林。
此书为颜真卿 71 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神道。为颜体之典型风格代表作。其用笔爽利劲健,结体端庄雍容,气势雄迈清奇、自然大方。
临习时请注意点画的饱满丰腆,以及线条的粗细、轻重对比变化,同时应注意线条细处不纤弱、粗处不臃肿。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亦称 《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唐永徽四年 (653),《序》十月,《记》十二月刻。《序》正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万文韶刻。《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正书,二十行,行四十字。文右行。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下。
此书字体瘦劲而时有行书笔意,用笔方圆兼济,灵动佻达。唐张怀瓘评:“美人婵娟,似不胜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是褚书代表作之一,也是碑与帖风格结合的成功典范之一。临墓时应注意字形的不同变化,同时力求表现线条的瘦劲、挺健和爽利。但也要注意线条的圆润,切忌纤弱。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撰并书。唐武德九年(626)立。传贞观年间仅拓数十纸赐近臣,不久石毁。唐武周长安三年(703)武后命相王旦重刻。正书,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额题篆书“唐孔子庙堂碑”阴文六字。今重刻一石亦不存。后世翻刻本有数种,著名者有二:一是宋王彦超重刻于陕西西安,俗称“陕本”或“西庙堂 碑”。二是元代至元年间重刻于山东城武, 俗称 “城武本”或“东庙堂碑”。清临川李宗瀚旧藏墨本,也称唐拓,为存世拓本之最。
此书珠圆玉润、典雅含蓄,笔法外柔内刚,气力沉静。结体端肃静穆,舒展自如,似恂恂长者,令人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