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那年那月那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编者按:知青生活是很多人心中最难忘的回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永远留在了知青的记忆中。

  两年零八个月的知青生活,总有一些事终生难忘。插队的那年那月还记得,1975年4月,可是那日始终也想不起来是哪日了,地点是乐至县石佛区石佛公社十二大队八小队。现在想来可以理解,小学、初中、高中毕业,从未长时期离开过内江,离开过父母,还是去那比较艰苦的农村独立生活。插队之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胡思乱想,想过去想现在想将来,根本就没有想到应该记住终身难忘的那日。

  按理说我应该跟随邮电系统的子女一起到简阳,可当时我父亲的一位友人是乐至县石佛区的区委书记,就这样阴差阳错去了乐至。当天乘坐父亲单位一辆解放牌汽车,我二哥陪我一起,他曾经也是知青。到了公社,负责知青工作的孟书记把我们一直送到了生产队,交给了生产队杨队长(副)。

  从公社到生产队爬坡上坎走了八里的山路,对于我这个高中刚毕业不久,身体素质不算太好的城里人而言,背着行李走的我脚耙手软,加之又晕车,确实喊来不起了。

  路上休息时孟书记就介绍了该生产队的大体情况,八小队是十二大队中较大的一个生产队,条件比较艰苦。三面环山,中间是梯田,全队几十户人家主要分布在上沟和下沟,中间只有杨队长一家。说住房是现成的,家具是现成的,是以前一个知青住过的,几个月前招工回城了。

  此时杨队长几乎又重复介绍了一遍,边说边打开房门。房间很小连厨房在内也只能谈得上勉强能住,里面有一张单人床,床上铺满了谷草,一个存放粮食的小木柜,一张用来吃饭的小木桌,一根木凳,一口铁锅,一个水缸,一把锄头,一根扁担,箩筐,粪桶。这些都是前任知青用过的,也算是为我这个知青准备的全部家当。看了这些再抬头看房顶,有好几处光线直接从房顶射入屋内,墙也有裂纹,还是有点透风的墙。当时我的心,犹如赵本山的小品中所说:“拔凉、拔凉的”。冷静一想,不管条件咋样这将是我至少要住上两年以上的家,既来之得安之。

  这座房子成L状,L的长边是杨队长的家和生产队的蚕房。我今晚开始住的这间房是上个知青来才建的,和蚕房一墙之隔。土墙没有窗,房顶主梁为树木,支架为竹子搭成,上面盖的瓦。

  房前有一个小坝子,旁边有一棵古老的、大的黄果树。环顾四周,视野开阔,空气清新,顿感此处风景不错。

  当天晚上发生的事,我做梦也想不到。是在杨队长家吃的晚饭,简单的收拾了一下房间后,由于白天一路走来的辛劳,都疲倦了,我二哥也只好将就和我一起躺在了床上。由于是单人床,只能相对而睡。半夜急促的敲门声将我俩从梦中惊醒,着实吓了一跳,快起来!快起来!等我们缓过神来一问,是谁,什么事?我是勇敢,我是勇敢,我是杨队长的儿子。我又问了一句,什么事?他说开门嘛,开了门就知道了。

  开门一看,杨家的老二、老三一人端一碗,还冒着热气,一种特别的香味扑鼻而来,没等我俩回个神来,老二勇敢抢先说,快吃!快吃!这是我和三娃今晚去捉的青蛙,我妈妈熬的汤。此时尽管疲倦,农村人那种纯洁、质朴、真诚、好客让我感觉好温暖。我说你们呢?他俩说我们还有,谢过之后,我和哥端过来就吃起、喝起,真香真鲜,碗里还有两个糯米粑。

  吃完、喝完过后我去他们家还碗时,才看见他们一家人几乎都还没有入睡,也许是由于我到来的缘故吧。杨队长和杨妈妈,共有八个子女,小的只有几岁,五男三女,老二老三是按男孩排的,除了大女嫁到外地,其余全都在生产队,都住在家里,一看就是特贫穷的家庭,生活很艰难。回到我的房间后,我难以再入眠,让我沉思……天亮了。

  那年那月那日。那年是1976年,那月那日都记不清了,我担心的事发生了。一天晚上一阵狂风暴雨,漏风的墙,房顶上的瓦,隔壁蚕房让风吹得沙沙直响。屋内到处都在漏,床上多处被屋顶漏下的雨水打湿,只好用盆、碗来接漏下的雨水。后来实在不行,就求助于杨队长一家。老二勇敢在那边喊,刘哥过来嘛,过来嘛。我也顾不了我这边了急忙就过去了,结果一看,一张大床上最小的两个男孩(混排为老七老八)睡着了。老二和老三坐在床上,一个塑料盆也放在床上接雨水,只不过是比我房间好得多,床边上只有一处,漏的也没有我那边严重。见此景我问他俩怎么睡?他俩还笑嘻嘻的说,没事挤一挤,等几天我们上房去给你整一下,捡一下瓦,将就我们房顶也要整一下了。我想也只好如此,今晚反正也无法入睡,然后把两个小弟弟挪动了一下位置,三个人在床上靠墙而坐,怕影响他们家其他人,我们小声聊起了天,吹起了牛……天亮了,雨也停了。

  回到我的房间一看,可以说一片狼藉。床打湿了,蚊帐打湿了,碗里的水早已溢出,流了一地,尘渣吹得满屋都是。正屋和厨房之间本身就没有木门,厨房也漏,柴也打湿了一部分。我二话没说,当时心想,说也没用,看着也是看着,不动又不可能恢复原样。空着肚子又一晚上没有睡觉,立马就开始收拾、整理、打扫房间了。现在想来也许是老天送给我的“礼物”,检验我克服困难的能力,锻炼我的耐力,锻炼我的毅力。在这之前一下雨,稍微下大一点的雨,小漏是常有的事。

  没过几天老二和老三找来木梯,因为老二勇敢个子小,体重较轻,又机灵,是他上的房。他说有的竹子生虫了,不敢在上面乱走,怕踩垮,只好小心翼翼把风吹乱的瓦和明显有问题的地方处理了。不过还好,后来从没有发生过那天晚上这么严重的漏雨的问题了。

  那年那月那日,那年是1977年,那月那日也都记不清了。一天中午收工回家,天气不太好,忽然间大风大雨,红薯稀饭刚煮好,转身去拿碗的一瞬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墙上方的泥土一大坨和泥土粉尘突然间就掉进了锅里,又累又饿的我气得无话可说,这是我中餐和晚餐的两顿饭。可以这样说,每一顿饭,对于我而言都很辛苦。泥土灶,烧的是晒干了的玉米杆、麦秆、胡豆杆等,就是这些柴火有时也还很紧张,不够的时候就只好在生产队的大晒坝去挑,但首先要征得生产队的同意。用来吃的水也要在较远的地方去挑,我和杨队长一家人常用的一口水井水质很差,所处位置也不好,容易被污染。有时挑回家倒入水缸里,还要用白矾净化过滤后才能用来煮饭,用来喝。水质较好的一口井,所处位置很好,常年都能保持较好的水质,但是生产队下沟的所有住户的生活用水。只有在我们这口井干枯,或者被严重污染时,才有可能,才好意思去挑他们用的水。面对此情此景,欲哭无泪。杨队长家九口人吃饭,五个劳动力,其中主要劳动力只有三个,他们家的生活都很艰难,不好打扰,只好倒了抓紧时间自己重做。等雨停了下午还要出工啊!……

  以上三件事是我一生永远难忘的我的知青生活中的三件事,其它方面,我想与千千万万的知青一样,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体会,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当知青的那段岁月里,在乡村小学代课三个月,石佛区文艺宣传队前前后后也有三个月,因此还算是幸运的。在那特别的年代,多少丰富了我那段时光的生活,让我接触、了解了更多的人事物。知青来自乐至县城、内江、重庆、泸州等地。

  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后来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想想知青的岁月,想想那里的人们也就无所谓了。

  2017-02

  作者:刘德谓

  公众号:西南当代作家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