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七块 赏析 600字

如题所述

《苏七块》中,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正骨医生,他的正骨手法,不像治病,倒更像变魔术。手指一触,隔着皮就能感觉到肉,里头怎么回事,顿时就知道了。忽然双手像一对白鸟似的,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一声响,不等病人感觉到疼痛,断骨头就接上了。

他在天津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儿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因此得名苏七块。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牙医华大夫,面对摔坏胳膊的三轮车夫张四,苏七块对他的疼痛叫声无动于衷,因为车夫拿不出七块,而华大夫从后门绕出,悄悄把七块银儿给了张四。

张四的胳膊捏了几下就接好了,苏大夫送了药,而后又把七块钱还给华大夫,并告诉华大夫,不是自己心不善,而是规矩不能改。

出处:

苏七块,本名苏金散,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医术精湛,行医规矩奇特,性格倔强但不失善良的人。苏大夫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晚清光绪年间,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然而,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盐,风俗习惯强悍。近一百多年来,列举所有中华大灾大难,没有一个不首当其冲,于是产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赫上层,又在市井民间。

作者听的很多,长记在心,所以,作者随想随记,描绘了解放以前出现的社会风土人情;每个人一篇,各不相关,最后写成一书,名为《俗世奇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9
`…………乙`l卜``l`l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一篇文章,要想取得成功,成功地扣住读者的心,人物和题材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在微型小说中,要评价作品的优劣,不是看作品是否给读者一种阅读后的快感,而是是否使读者有一种因阅读后而有的带有理性的思考。
最近有幸阅读了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我认为其中的人物及题材的选取和其反映的问题都有其独到之处,真的能使读者有一种理性的思考。
《俗世奇人》是冯老师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一系列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从他们的故事中能看到当时社会的情景从而给人予思考。有这样的一句话: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会生出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书中的人物就是这样的例子,虽然平凡,但是却都是代表。书中的正骨医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取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点白点;泥人张从脚底下取一块泥巴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这些都是听起来神乎其神但实际上是实实在在的人物。
在这里我想以苏七块这个人物为例子,着重就冯老师作品反映问题的风格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分析一下。首先看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冯老师祖籍浙江,生于天津,他对民间的艺术和地方风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其作品中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见长,天津的悠久历史文化使得冯老师作品中的人物有多样化和形象化的特点。冯先生一改以前只用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来反映和描绘现实,而是努力尝试将现代主义各派的一些有益的东西融合于现实主义中,从而使得作品有更深的底蕴。我们以苏七块这个人物为例子,分析一下其内心的世界及其反映的现实主义世界。苏七块治病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看病前一定要先收七块银洋,否则就不看病。有个穷人来看病,因为没有七块银洋,苏七块没有给他看病,苏七块的朋友看不过眼,就偷偷给了穷人七块银洋,苏七块就给那穷人看了病,等穷人走后,苏七块就给回那些钱他的朋友,说到:“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从这个人物的语言,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社会情况,那是一个苦难的社会,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怕陷入那混乱的社会中去,所以就把自己封锁起来,立一个自己的行规出来,与社会相隔绝,这是当时的一个缩影,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弊病,事事都以自己的利益在先,没有一种大局的观念,很多时候这就是一个民族被挨打的原因所在,愚昧的社会只会带来的愚昧的人们。在这篇文章中,冯先生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通过对人物的那种封闭心态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在非常环境中人们的心灵的扭曲和畸形状态。
冯先生是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的描写而发掘出生活的底蕴,体味人生的滋味。他曾经在《小说观念要变》一书中说到:“小说的观念的变革的文学发展的必然。”到底是什么促使其观念的改变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那一时期的文学中小说的思想潮流,“小说演变到上世纪以来,一部分作家注重自己的角度,常常借助主人公的联想、思维、意识、情绪活动,展开人物的内心天地,大千世界也通过这面有主观色彩的内心镜子反映现实。”(参考《傲徕峰的启示》)正因为如此,使得冯先生的小说的特点更加明显,即非常重视人物的心理刻画,或者说是心灵的探索,他对其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的心灵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善于为我们揭示它们之间的矛盾、变化和奥秘。这种从主观角度写世界的方法,是一种“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一个人物的成功朔造,离不开特殊环境的烘托。苏七块的成功朔造,通过一个人在混乱的时期的心态的描写,大而反映大社会大民族的弊病,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苏七块这个人物的成功朔造,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反映整个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我认为这就是文章的成功之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