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港镇的历史

如题所述

根据谭其骧先生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共八册)及涟城南七里的青莲岗、涟城北二十五里的三里墩两处出土文物推断,青莲岗、涟城、三里墩、五港基本在一条海岸线上,早在五六千年之前,已有人类居住在五港这块土地上。
五港在涟水东北,距县城六十里,它是因有团墟河(此河在五港口东)、七里河(在五港东北),遏蛮河(在五港口北)、平旺河(在五港口北),官河五水在此汇流,故而得名五港。
五港东面古时是大海,它是涟水北边重镇,是重要的门户,是这一带地区政治、经济、交通中心。这儿曾设过巡检署,河伯所署,税课司署。
五港在明初已建镇。
明时,县以下设自治组织,设路设镇。当时,安东设两路九镇:两路:东路、西路;九镇:阜民镇、五港镇、大飞镇、潮河镇、岔庙镇、陈溪镇、金城镇、长乐镇、渔场镇。
五港此时设镇,是安东县九镇之一,距今已有644年历史,可谓千年古镇。
清承明制。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涟水区划改两路九镇为六市七乡。六市:本城东路、西路、金岔、五港、大飞;七乡:保滩、久安、阜民、渔场、长乐、潮河、陈溪。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港叫五港市。
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京政府统治时期,涟水区划改六市七乡为九个区,279个乡镇,五港镇属第七区,第七区区公所原设大新集,后设在陈家港。第七区仍系五港原有区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涟水区划改九个区为七个区,将279个乡镇合并为148个乡镇,此时五港镇属第四区,第四区区公所设在郑谭口。
日伪时期,涟水区划没有变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以后,国民党重占涟水,对原七区148个乡镇曾作三次调整:第一次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将原七区148个乡镇合并为一个直辖镇(辖一镇二乡)和七个区(辖46个乡镇),此时,五港镇属第四区;第二次是民国三十六年七月,将直辖乡撤销,全县重划为七个区148个乡镇,此时五港镇还属于第四区;第三次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八日,将七个区148个乡镇合并为一个直属乡镇(辖一镇四乡),四个区(144个乡镇),此时五港镇属第三区。
民主建政以后时期。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二十七日,共产党领导的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区划没变,仍沿袭国民党政府的区划。民国三十年(1941年)元月二十四日,以盐河为界,涟水县划分为涟水、涟东两县,划后的涟水县辖原一、二、三三个区(一区的大部分),涟东县辖四、六、七三个区,原五区划给滨海。此时五港镇属涟东县。
民国三十年二月,涟东县将原辖七、六、四三区改为一、二、三区,此时五港属第三区;同年十一月,又增四、五两区,将二、三区一帆河以西、大东以北,新集以南划为五区,此时五港属涟东县第五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一月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一月,涟东县将五个区改为六个区;南集区、徐集区、黄营区、大东区、佃湖区、百禄区。此时五港属百禄区。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涟东县又将六个区并为三个区,五港仍属第三区,到六月又划为一、二、三、四、五区,五港属第五区;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除敌占区外),涟东又划为十三个小区,五港属南禄区;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日寇投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涟东县将十八个区(涟城解放后又新划五个区——笔者注),合并为九个区:徐集区、大东区、南集区、黄营区、百禄区、锡思区、涟城区、五港区、繁志区。此时,五港设区。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国民党占据涟城,这时涟东县由九个区合并为四个区:南集、黄营、百禄、胡集四个区,此时五港属胡集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五月,涟东县又划分八个区:南集区、涟城区、秉同区、百禄区、锡思区、黄营区、胡集区、五港区。此时五港又设区,直到建国后。
建国后。
1950年6月13日,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仍叫涟水县。合并后涟水县为15个区169个乡,一个直县属场:王集区(12个乡)、官荡区(9个乡)、灰墩区(13个乡)、成集区(11个乡)、同兴区(11个乡)、岔庙区(12个乡)、高沟区(13个乡)、黄营区(12个乡)、胡集区(9个乡)、南集区(11个乡)、秉同区(11个乡)、涟城区(12个乡)、锡思区(12个乡)、百禄区(10个乡)、五港区(11个乡),南门试种场。此时五港仍叫区。
1954年6月,涟水对区乡镇建制作了调整,全县分十二区、二个镇,160个乡:王集区(12个乡)、灰墩区(13个乡)、高沟区(12个乡)、成集区(14个乡)、秉同区(16个乡)、黄营区(14个乡)、五港区(15个乡:五港、港西、港东、港南、港北、钦工、斗墩、埝口、罗冲、莲花、鲁渡、胡集、小埝、盐岔、新平),岔庙区(12个乡)、同兴区(11个乡)、百禄区(15个乡)、南集区(13个乡)、涟城区(13个乡)、涟城镇、高沟镇,此时五港仍叫区。
1956年2月,县将原有12个区划分为8个区,160个乡并为81个乡,两个县属镇改为涟城镇一个县属镇,八区一镇是:王集区、灰墩区、高沟区、成集区、秉同区、黄营区、五港区、百禄区、涟城镇。此时五港仍叫区。
1957年12月10日,经省批准撤销8个区、81个乡,成立27个乡和1个镇,即:高沟乡、王集乡、成集乡、灰墩乡、红窑乡、五港乡、百禄乡、保滩乡、李集乡、唐集乡、南集乡、大东乡、同兴乡、梁岔乡、杨口乡、陈师乡、麻垛乡、岔庙乡、胡集乡、徐集乡、蒋庵乡、花园乡、新集乡、六塘乡、硕湖乡、南禄乡、黄营乡、涟城镇。此时五港叫五港乡。
1957年12月21日,新建灌南县,省人委决定将涟水的百禄、花园、新集、六塘、硕湖五个乡划给灌南,这时,全县还有22个乡、一个镇。
1958年8月,全县成立21个人民公社:胡集、东风、徐集、保滩、李集、大东、红窑、麻垛、灰墩、成集、同兴、陈师、五港、梁岔、唐集、南禄、高沟、岔庙、蒋庵、黄营、南集。此时五港叫五港人民公社。
以后涟水区划又有变更,但五港人民公社没变。
1983年,政社分开,人民公社一律改称为乡人民政府。此时涟水有30个乡、2个镇、8个场圃。30个乡:徐集、南集、北集、黄营、唐集、南禄、方渡、五港、胡集、东风、河网、红星、浅集、红窑、红灯、义兴、高沟、杨口、涟淮、双河、成集、梁岔、保滩、牌坊、李集、时码、大东、前进、麻垛、余圩;2个镇:涟城镇、高沟镇;8个场圃:城南果园、石湖果园、城东林场、马棚原种场、朱陈苗圃、良种场、蚕桑场、药材场。此时五港叫五港乡。
1986年以后,全国兴建小城镇。经省政府批准,1988年,改五港乡为五港镇。这以后,五港一直叫“五港镇”,直至今天(2012年)。
五港镇,从明初1368年建镇,直至清末,一直叫“五港镇”;民国元年至民国十八年,五港叫“五港市”,民国十八年至民国二十三年,五港镇属第七区;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三十五年,五港镇属第四区;民国三十五年12月以后,国民党县政府曾对涟水区划进行三次调整,五港镇先后属第四区、第四区、第三区。
民主建政以后,五港开始属涟水县第四区,1941年元月24日,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五港镇先后属涟东县第三区、第五区、佃湖区、第三区、第五区、南禄区。1946年9月,成立五港区,直至建国。
1950年6月13日,涟水、涟东两县合并叫涟水县,仍设五港区,直至1957年12月。
1957年12月14日,成立乡,五港区改为五港乡,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五港乡改为五港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开,五港人民公社又改为五港乡,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五港乡改为五港镇,又恢复镇的建制,一直至今(2012年)。
五港历史悠久,已有几千年历史,从明初开始建镇,距今已有644年,真可谓是“千年古镇五港”。
从光绪本《安东县志》得知:明清时,在五港镇内,有五港口集、佃湖集、圩、殷家圩、薛下庄圩,有五港口渡;在治东六十里,黄成章置,有官船一只,有遏蛮河桥;在治东七十里,有平旺河桥;在治东北八十里,还有平旺河渡。
五港镇内还有广佛古寺,钟鼓庙等。 五港镇着力落实“五大举措”。一是强化宣传发动,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创业为第一追求、富民为第一责任”的思想,凝聚人心,积极营造宣传舆论声势,把敢于创业、争先创业、艰苦创业的精神宣传到千家万户。二是放大能人效应,树立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标兵,增强其辐射能力,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三是增强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本地“土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并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切实解决“想创业,缺技术”的瓶颈,提高创业水平。四是实行政策激励,加大技改力度,通过技改扩大投入的项目,视同新招项目,享受政策优惠,新增的入库税收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五是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打造优质、高效、到位的服务品牌,做到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为创业者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