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群体的作文素材

如题所述

第1篇:那一个群体

1921年7月23日晚。来自7个的地方的党员们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经历了个种斗争,开始了漫长得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一个朴实、亲切
而又伟大的名字,八十多年来无数的党员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在人民心中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辉煌的丰碑,用忠魂簇立着血染的党旗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高高飘扬。

在那一个群体中,有着那样一群值得尊敬的人们——

周恩来,一个出生于江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从1919年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就一直参与并组织着一些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爱国运动,包括南昌起义、中央红军长征等等。直至1976年,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倾注在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中。

还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女党员——刘胡兰,一个出生在山西省的普通女性却对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从小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理解党,不贪财不怕死的她最后在铡刀下说了一句:“怕死不当共产党!”毛泽东还曾为她亲笔题词:“生的光荣,死的伟大!”……

在那样一个群体里,有着这么多可亲可敬的人们,可想而知那一个群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组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那是党创造的美好;1997年的香港回归,那是党闪耀的光辉;1999年的澳门回归,那是党书写的辉煌……

不是每一个组织都叫中国共产党,不是每一个群体都叫党支部,不是每一个人都叫中共党员……

第2篇:群体的智慧

古人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由此可见,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体的力量是无敌的。“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记得那个周末,我们班(小学的)与另一个班级在操场踢友谊足球赛,可我们只有五个人,而对方却有八个人,怎么办呢?凉拌可不行。我灵机一动,打电话
叫了几个我楼下的几个比较会踢足球的小伙伴来加入。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便不再孤立无援了。我们的这场比赛一下子从劣势扳回了胜券在握了。果然,在他们的
帮助下,我们终以3:2用团结的力量打败了对方。

还有一次,我有一道奥数题不会做,赶紧上Q群向小学同学求救。团结的力量可真是厉害啊,没过几分钟就把题解了出来,还附上了题目解析。团结的力量,真牛!

军训期间,我们学了一首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个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还记得吧?同样,在军训时,我们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艰苦的瘾。军训时,我们懂得了真正的团结的意义。

团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紫荆中学初一:李咏奇

第3篇: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

身边的身边,有很多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是否有人深情的注视过他(她)们;是否有人怜悯过他(她)们;是否有人关心过他(她)们······

或许的或许,有好心人帮助过他们;但,也有对他们视而不见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关心我们身边需要关心大的弱势群体呢?如果你还不知道,那么就请看以下的方法吧!

1·我们可以把的零用钱,过年的压岁钱,或者靠自己的力量换来的钱存起来,可以放在爸爸妈妈那里,也可以存在银行里,用积攒起来的钱,帮助弱势群体们。

2·我们可以喝同龄的弱势群体们一起玩,一起嬉戏,帮助他(她)们得到快乐,感受快乐,分享快乐。

3·我们可以在假期中,带上有用的书籍,来到弱势群体们的身边,把学过的知识讲给所有的人听,他(她)们学到了知识,自己快乐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也不止这三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着你去行动,可以帮助我们能帮助的弱势群体。

或许也有人不想这么做,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想,假如自己是弱势群体,那么也会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一个人,一点爱;两个人多一点爱;三个人,一些爱······N个人,许多爱。我们不需要奉献出多大的爱和

力量,只要一点就够了,只要一点就够了。

在这里我呼吁所有的人们,奉献出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和爱吧!我坚信,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和爱,会汇成爱的源泉!

第4篇:一个球的力量

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德国兵经常只发给英国战俘一丁点食物,然后要求饿得发晕的战俘跟他们踢足球,借此大比分获胜,奚落英国人。英国战俘不但每场比赛都输,而且从未进过一个球。但是,1943年圣诞节前的一场比赛却掀起了波澜。

比赛开始后,一名叫贝鲁姆的战俘就像野马一样,在赛场上不停地奔跑,很快打乱了德国人的防守,攻破了德国人的大门。全体队员受到感染,结果英国战俘
大胜德国兵。这场比赛惊动了集中营的头目,他们立即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比赛开始的前几天,贝鲁姆的狱友把仅有的一点点黑面包攒下来,留给他比赛那天食
用。因为有了足够的食物,所以他有足够的体力……可不幸的是,没过几天,贝鲁姆就被秘密处死。

50多年后,一位当年的战俘幸存者在英国一家体育电台讲出了这个故事:“从贝鲁姆踢进那个球开始,不光是我,集中营里所有的战俘都从此坚信英国必胜!”故事播出后,贝鲁姆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素材运用

如果能用仅有的一次生命唤醒一个群体的崛起,那么这一死,便是生命中的大智。贝鲁姆做到了。

话题拓展 英雄、信念、胜利、代价

第5篇:令人敬仰的伟大群体——读《保卫延安》有感

暑假里,我有幸看到了一本书——《保卫延安》,经过认真、仔细地阅读,感触很深。在这本书开头,作者就怀着对革命圣地的深厚情感,对延安的风景——
宝塔山、延河水作了引人入胜的描写。接着,笔锋一转,直接写到1947年3月,蒋介石命嫡系胡宗南匪军,进攻延安和陕北解放区的情节。二十五架飞机狂轰滥
炸延安市区,并叫嚣“要在三日内占领延安”。我一下就被书中紧张的情节“抓”住了。小说以解放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
战役为主线,全面概括了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进程。全书展示的战争场面,规模宏大,且线索迭出,对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基层连队的战斗生
活,以及游击队和根据地人民的抗争等内容,都有翔实的描写。
一开始,蒋介石以十倍于解放军的兵力进攻解放区,敌众我寡,战斗空前惨烈。但随后,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来犯之敌,到1948年4月,
仅用一年多时间,我军就胜利收复延安。
这本书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密不可分的骨肉深情。敌人从进入延安地区,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他们走不
动路、睡不好觉、吃不上饭,彻底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只剩下被动挨打的份。战争开始时,游击队一般只在晚上袭击敌人,到了战争后期,白天也敢打击敌人。在
一次战斗中俘虏百十个敌人,成了家常便饭。军民团结如一家,人民战争充分显示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
书中塑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和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一个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在战斗中他
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陈兴允旅长、杨克文政委、赵劲团长、王成德指导员以及各级普通战士、边区人民在这次战争中都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
神,组成了一个形象生动鲜明、令人敬仰的伟大群体。

第6篇:一个微博:被称为90后,只是我的无奈

没注意是从二零零几年或者更早的时候开始,九零年至九九年出生的人跟随着80后的称呼模式,被统称为90后。紧接着,90后的专属名词一个接一个地
飞来,网络上出名的一切在这个出生范围的人所做的事,都被称为是“90后的代表”,“90后的作风”等等。更有一些人在煞有介事的开始用“讨论”,“研
究”等关键词宣扬在“解析”90年代出生的人,说这些人喜欢至上励合,东方神起,火星文,非主流,认为几个名词就把所谓的90后全都介绍得完完整整,滴水
不漏。

事实是这样吗?

所有90年代出生的人都有以上特点吗?

如果你说,对,那就是90后。那么看来,我还真不是90年代出生的人了。

我真的搞不懂,为什么只是在同一年代出生,就要被一个称呼所替代。别跟我说什么80后是叛逆的,90后是非主流的,难道你会不明白“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样一个被传送许久了的道理吗?

炒作,还是炒作。某某90后代表,某某90后追捧天团,90后最爱。。。。。全都冠以一个“90后”字眼,以为就能受当代学生追捧,只因那些学生都出生于90年代。

我讨厌那些一听到我是90年代出生就对我说你们90后你们90后之类的话的人。我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群体。每次当我很生气地在强调这一点时,他们就像没听见一样。久而久之,只剩下无奈。真的快受够了。

拜托啊,难道你们打算把这种称呼模式一直延续下去吗?明明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人会犯罪,有的人会做善事,这明明和出生年代没什么关系。如果两
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一个是国际罪犯,一个是国际慈善家,你要怎么来解说?(估计他们还真的能解说,说一个是某某后的正面,一个是某某后的反面之类的,真
是无语到死了。)

认真想想好悲哀啊,无论你生在那个年代,都会被划到某个什么后的团体里面去,无论你有没有那个团体的关键词,愿不愿意去。我想就算是外星人,估计也会被一些无聊得发慌的人把他的年龄用地球年来换算,然后再来归纳吧。
这种做法,实在是让我非常非常地,深恶痛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5
光阴荏苒,转瞬间我们进入巫山中学一年了,通过朝夕相处,使我对默默奉献的教师们更加了解,他们中既有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语文教师谭老师;也有年轻活泼、充满活力的英语老师Miss Liang;还有和蔼可亲、年轻活泼的美术教师卢老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三位老师。
一、幽默风趣的唐老师
唐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课教师,态度和蔼、幽默风趣。他不仅教书育人认真,而且常常在课堂上穿插幽默故事,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天下午,由于上堂课800米中长跑训练,上数学课大家很疲惫,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唐老师使出他的杀手锏—讲笑话:“一位学生在升学考试时,遇到一道口算“3 × 7”,他冥思苦想,无法解答,交卷时,他孤注一掷,“管他三七二十一,等于22。”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课堂气氛瞬间高涨。还有一次,唐老师给我们上班队活动课,见大家呵欠连天,他又给我们讲起笑话来“在一所乡村学校,一位学生问老师为什么1+1=2,那老师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国务院规定的!’。”“哈哈。”同学们又一阵狂笑!
二、不让须眉的赵老师
赵老师是我们的政治课教师,约莫40来岁,女性,笑口常开,听说是重庆市优秀班主任呢!但是我觉得她更像一名男子汉——胸怀大度、不拘小节。一次正当大家在全神贯注地上政治课,体育课谢老师快步走进教室,大家以为上体育课,马上兴高采烈、大呼小叫,哪知是谢老师记错时间了,大家像霜打的茄子——焉了,此时,赵老师不但没生气,反而慈母般给大家上起了政治课——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件事轻松过去了,哪知事与愿违,又有一天音乐老师记错时间,又在政治课中走进教室,少数同学欢呼雀跃,这下 “惹毛”了赵老师,她拿起教材冲出教室…….
全班同学傻了,都以为这下糟了,谁知赵老师又一次原谅了咱们,在教室外擦干泪水又返回给我们上课,不愧为优秀班主任,巾帼不让须眉。
三、要求严格的魏老师
魏老师是我们的历史课教师,一口标标准准的重庆方言,一下巴结结实实的胡子。魏老师对我们非常严格,但是从不打人。我们班上人多、课堂活跃,少数同学不守纪律,老
师一般直接点名批评,但魏老师与众不同。记得有一次,大家的声音实在太大了,魏老师便打开音响,用力拍了两下麦克风,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他满面怒容对大家说:“你们实在不像话了,以后要是再这样,我就把音响打开,PK一下,看谁吼得赢?”教室一下鸦雀无声……..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辛勤的任课老师群体。我爱我们的学校,更爱关心我们学习和成长的老师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