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有什么诀窍吗?先到不一定先得,满意采纳

如题所述

我们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常用的技巧不外乎有以下这四种:第一, 有多重括号,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可交行;第二, 当括号内含有分数时,常常由外向内先去括号,再去分母;第三, 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先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整数;第四, 运用整体思想,即把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变形。

这里,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说明:解方程1/2{1/2[1/2(1/2x-3)-3]-3}-3=0

这个方程中,一次去分母不易求解,因为有多重括号,包括大括号、中括号和小括号,我们不妨由外向内分步去分母、去括号。根据这个解题思路,这个方程应当如下面这样解: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2,合并同类项并移项,即:1/2[1/2(1/2x-3)-3]=9

方程两边再同时乘以2,合并同类项并移项,即:1/2(1/2x-3)=21

接着再重复上面的步骤,即:1/2x-3=42

最后解出方程,即;x=90

由此可见,解一元一次方程只要运用以上的四种技巧,就能很快地将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出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07
解方程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经常有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解答,主要原因是他们常常没有明确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就盲目的去做,所以经常算错。如何提高学生的解答方程的能力呢?通过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我认为在解答方程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种关系式:

1、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

2、 被减数—减数=差(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3、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

4、 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学生只有牢固并灵活的掌握了以上知识,才能够更好的去解答方程。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计算:85-2X+15=70时,就需要灵活应用以上关系式,首先把85-2X看作一个加数,把15看作另一个加数,把70看作和,应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的关系式得到:85-2X=70-15,计算得:85-2X=55;第二步把85看作被减数,2X看作减数,55看作差,应用: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式得到:2X=85-55,计算得:2X=30;第三步把2看作一个因数,X看作另一个因数,30看作积,应用:另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得到:X=30÷2,计算得:X=15。这样通过这三步,并且灵活的应用不同的关系式,就把这道方程给做出来了。
第2个回答  2014-12-07
先把含未知数的项放在一起合并,等号另一边放数字,这样想就很简单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2-07
把含有未知数的全部移到一边(习惯移至左边),其他的移到另一边(习惯移至右边),然后再进行计算。
第4个回答  2014-12-07
当然有,会化简,恒等式化简技巧强,解方程就容易,不知道你现在解什么方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