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五猖会的印象怎么样?

如题所述

鲁迅对五猖会的印象是:
觉得五猖会是罕逢的一件盛事,对迎神赛会的热切向往。

文章前半部分写作者童年时如同盼望过年过节一样,殷切期待着迎神赛会的到来,但往往看到的只是“所剩的极其寥寥”的赛会尾巴,于是,只得寄希望于下回,“可是结果总是一个 ‘差不多’”。作者在简练而真切地描绘了当时自己那种向往、惋惜的心情后,引用了《陶庵梦忆》中关于赛会热烈场面的生动记叙,并感叹道: “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

然而,当时的赛会,“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这说明了封建社会对此项民间活动的鄙视和限制。原来,在“上等人”看来,这无非是“下等人”粗俗不堪的表演。可是童年的鲁迅却“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甚至希望自己能有一次“扮犯人”的荣幸,这是鲁迅从小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我们从《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故乡》等作品知道,童年鲁迅常与农民、农民的孩子相亲近,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十分喜爱民间艺术,所以他与 “下等人” 的思想感情是相沟通的。

文章的后部分写作者童年时看五猖会前的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我”“笑着跳着”,节日的欢情可闻可见。但是一切准备妥当,大船即将启行之时,父亲走来了,慢慢地说:“去拿你的书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这“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我”一下子从欢乐的巅峰跌入失望的渊底。面对背书的严令,在场的人都不敢违拗,只有 “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孩子的“发着抖”的“急急诵读的声音”,使我们今天的读者们也会感到心沉,它使我们体会到封建家庭教育就像是一具束缚儿童身心的沉重的桎梏,专制而冷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