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书的故事300字

如题所述

一 孔子读书的故事

1、诲人不倦

孔子一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学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2、以渔夫为师

一天,孔子与众学生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学生:“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

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3、不耻下问

生于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学问渊博,有学生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当时的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眼中,孔子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有一天,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

当时人有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把孔子称为‘邹人之子’)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孔子听了那人的讥讽,一点也没有感到羞耻,反而微笑着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

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中的有关道理。

在当时,郯子、苌弘、师襄这些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旧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成为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学大师。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

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有一天,在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

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勤奋好学,头脑聪明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也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

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于心服口服了。

4、请教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息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5、韦编三绝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十五岁开始,孔子便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得到处找人请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问,不管什么人他都可以拜为老师。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

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因为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孔子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再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

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内容。

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

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让人感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二 孔子的小故事

1、发愤忘食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2、鸣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强凌弱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

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


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4、东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三 孔子读书的故事4字,如孔子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成语典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回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答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四 孔子写书时的一些小故事

写书啊?楼上几位都不知道在答什么。司马迁说,仲尼厄而作《春秋》,也就专是说是关于属孔子写《春秋》的故事。以下是《史记》中记载的关于孔子作《春秋》的故事。大概是讲孔子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孔子自己的评价等等。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春秋》以捕获麒麟止,据说是孔子听到这个消息,潸然泪下,感慨:“吾道穷矣”,遂停笔不再修《春秋》。后来司马迁作《史记》也以汉武帝捕获麒麟止,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孔子的影响。

五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名称,至少5个

季氏将伐颛臾、苛政猛于虎、两小儿辩日、义利之辩、孔子学琴。

一、季氏将伐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

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二、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三、两小儿辩日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四、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五、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六 孔子的读书故事 特别简短

孔子尊师
公元前来521年春,孔子得自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七 名人读书的故事(如孔子“韦编三绝”)

乐此不疲

东汉光武帝刘秀每天临朝处理政务,从早忙到晚,还经常将文武大臣们召 来讲论经书义理,直到半夜才休息。皇太子劝他说:“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 之福,愿颐精神,优游自宁。”光武帝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开卷有益

宋太宗赵胤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 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 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 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读书如攻坚

在学习中,许多人视难题为敌人,视读书为攻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提 出“八面受敌”法,将学习对象当作敌人从八面分割包围。此法曾受到 *** 赞扬。 *** 在30年代也说过,学习中要“攻书”,把书本上艰深的问题看作敌人的堡垒,坚决攻下来。 董必武在诗中曾写道:“学习当如卒过河。”也是提倡用进攻精神读书。集中表达了这一观 点的还有 *** 的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王安石的指点

北宋时,有位读书人很喜爱杜甫的诗,自己专门模仿杜诗写了不少习 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满意。他向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请教说:“杜甫的诗为什么那样 精深神妙呢?使后世之人难以超越他。”王安石答:“杜甫写诗的决窍不是已经在他的诗中 说出来了吗?”那人问:“是什么呢?我怎么不知道?”王安石说:“杜诗中说:‘读书破 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那人恍然大悟。此后他刻苦读书,在 写诗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书巢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他晚年时体弱多病,仍勤读不辍。他将自己 的 住室命名为“书巢”,题写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联句以明夙志。朋友 问他为什么取巢为名,他回答说;“我的房子里到处是书,或者放于籍内,或者置于桌上, 床上铺的是书,枕的也是书,信仰四顾,没有无书之处。”朋友进屋一看,果然到处都堆着 书,一不小心还碰倒了一摞书。朋友不由得笑着说:“真是个书巢啊!”

八 有关孔子读书的故事,除了韦编三绝

诲人不倦来

孔子一辈子的绝自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学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