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诗歌可以作比较

如题所述

  诗歌比较阅读
  1、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 ,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②《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2) 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3、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 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4、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是江南旧俗,似乎很早就有,以六朝为盛。采莲的是少年女子,她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梁元帝《采莲赋》说得好:“妖童媛女(靓男靓女),荡舟心许,鹢首(画鹢的船头)徐回,兼传羽杯(酒杯)……纤腰束素,迁延(走走退退)顾步……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唐王昌龄和白居易更有“采莲”妙“曲”以歌咏其事。

  王昌龄和白居易的《采莲曲》向我们展现了两幅“江南少女采莲图”:王诗的采莲女身穿荷叶色的罗裙(并非“纤腰束素”),面如芙蓉,荡着小船,唱着清脆的情歌,隐伏在碧叶万顷的荷塘里;白诗的采莲女则是驾一叶扁舟荡于碧叶荷花深处,忽遇郎君,欲语无语低头笑,娇羞万状,以致于碧玉搔头落水中(接下来的图景应该是郎君下水寻捞、女子船旁倾情注视,只是作者没写出来让读者去想象)。

  王、白两诗描写主体虽都是采莲姑娘,但笔触却不相同。王诗是以生动含蓄的笔法,描写采莲姑娘的穿着和如花之美;白诗则是生动逼真地刻画采莲姑娘腼腆活泼和羞怯的情态。王诗描写的采莲姑娘是群体形象,而且诗人自始自终不让他们在图画中明显出现,美丽的形象若隐若现,引人遐想;白诗描写的是一位娇羞可爱的采莲姑娘,由于诗人描写细致逼真,读之宛然如在眼前。理解王诗的关键句是“乱入池中看不见”,诺大的荷塘只闻声不见人,给人一种朦胧美和神秘感;理解白诗的关键句是“逢郎欲语低头笑”,尽现采莲女子的娇羞纯真的神韵情态。

  5、贾 生�

  李商隐�

  宣室①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②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①宣室:汉未央宫前子室。②自:由,有尽管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见解不同。�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寓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达1.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厚待。2.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6、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1)飞鸟: _________________(1分)�

  (2)依然不负远来人: _________________ (1分)�

  2.这是苏氏兄弟在游三峡时写的同题诗,都是写江上看山,但描写的方法不同,说出其不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三) 1. (1)比喻“帆”,写舟行之快。(2)形容巫山景色浓秀。2.苏轼诗着重动态描写,以动写静,节奏急促、迅捷。苏辙诗着重静态描写;层层铺垫,注重色彩;节奏舒缓从容。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王建的《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1) 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这两个字是

  (2)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已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1)湿、寒 (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

  [解说]. 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明明是自己在巴山的夜雨中动了乡情,却说是妻子思念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