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白话诗体译文

如题所述

《观沧海》白话诗体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军阀割据,农民起义,形成了互相攻略的混乱局面。袁绍之子袁熙、袁尚勾结乌桓蹋顿不断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乌桓(亦称乌丸)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按照《三国志》的说法,乌丸是东胡的后裔,东胡在汉初被匈奴单于冒顿灭国,余部的一支逃到鲜卑山,以山为号,称为鲜卑,而另一部分族人逃到乌丸山,也以山为号,这便是乌丸。

为了能彻底解决三郡乌丸之患,清剿袁氏残余势力,平定北方局势,曹操决心北征三郡乌丸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古代战争取胜的重要策略。曹操知道河北平原一带,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有不少巨大的泊淀,“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

于是,在征战三郡乌丸之前,曹操接受董昭的建议,征用百万余河北民众开凿了两条南北走向的水道:泉州渠和平虏渠(虏,是对敌人的蔑称,平虏渠即为扫平强虏所开之渠。平虏渠亦即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的雏形。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平虏渠开凿完成【该渠从河北省饶阳县光武城(今饶阳县固店村西)经滹沱河入泒水(即沙河,今潴龙河),至沧州(今天津市宝坻县境)入海。还有一说平虏渠自青县木门店北上天津,木门店乡古称平虏城,平虏渠由此得名。

第二年(公元207年)五月,五十三岁的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数千辆战车北征乌桓,出奇兵攻下了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斩了乌桓首领蹋顿,攻破三郡乌桓,消灭了逃到那里的袁绍之子袁熙、袁尚等袁氏势力,统一了中国北部,结束了中国北方的分裂状态。

是年九月,曹操从柳城班师,此时滨海道可行,曹操途经碣石(今秦皇岛附近),策马上山,遥望渤海,回想自己功盖寰宇,意气风发,写下了著名诗篇《观沧海》,抒发了他胜利后的愉悦心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第2个回答  2015-02-06
【观沧海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互文)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