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袁绍手下谋士审配、郭图和逢纪都是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审配(?-204年),字正南,魏郡阴安(今河北清丰北)人,为人非常正直。 袁绍领冀州,审配被委以腹心之任,并总幕府。河北平定,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审配恃其强盛,力主与曹操决战。官渡战败,审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谮见疑,幸得逢纪力保。袁绍病死,审配等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兄弟相争,被曹操各个击破。曹操围邺,审配死守数月,终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

    郭图(?-205年),字公则,颍川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力主趁机偷袭曹营,在此计失败后为免于责罚而归罪于率军偷袭曹营的张郃、高览,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绍死后为其长子袁谭效力,于205年和袁谭一同被曹操所杀;

    逢纪(?-202年,逢音páng,古同“逄”),字元图,南阳人。袁绍逃离董卓势力范围时,与逢纪、许攸同到冀州。袁绍甚为赏识逢纪的智谋而重用。袁绍初到冀州,依赖韩馥提供粮食。初平二年(191年),逢纪提议利用公孙瓒攻击韩馥,实则提议韩馥和袁绍共同防御冀州,结果袁绍成功反客为主;

    官渡之战中令逢纪统军事。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在官渡之战败回,后悔当初不听田丰之计,逢纪即时进言田丰知道袁绍兵败后取笑袁绍不听其言。审配与逢纪有私怨,官渡之战后审配两位儿子被虏,有人对审配有谗言,逢纪肯定审配的节气,袁绍以逢纪公私分明大加赞赏,逢纪与审配成为好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4

这三个人都是对袁绍忠心耿耿的人。

袁绍手下的谋士:

1、郭图多有智谋 但嫉贤妒能。曾经郭图曾劝袁绍把献帝迎到邺城。这件事记录在袁绍传中。可见当时他和一流的谋士所见还是略同的——荀彧也曾这么劝说曹操。

2、审配做事专心,但智谋不足,为人忠诚,那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人勤恳 但智商不高。审配专权而没有谋略,他是个勾心斗角的人,喜欢权位,但是真的打仗出谋划策他又不行,是个防守型的谋士。但是他很有气节,“配声气壮烈,终无饶词,见者莫不叹息。”

3、逢纪就类似明相杜如晦。但是最后逢纪等矫诏立袁尚为嗣,袁谭出军黎阳,袁尚少与兵而使逢纪随之,谭求益兵不得,遂怒杀逢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25
三国志 荀彧传中说:审配专而无谋 逢纪果而自用 意思就是说,审配专权而没有谋略,他是个勾心斗角的人,喜欢权位,但是真的打仗出谋划策他又不行,是个防守型的谋士。但是他很有气节,“配声气壮烈,终无饶词,见者莫不叹息。”——袁绍传。最终被抓起来也没有屈服。
逢纪独断专行而刚愎自用
“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袁绍传。郭图曾劝袁绍把献帝迎到邺城。这件事记录在袁绍传中。可见当时他和一流的谋士所见还是略同的——荀彧也曾这么劝说曹操。
三个人侍奉袁绍多年而没有看清袁绍,好谋无断,优柔寡断,外松内紧等等,或者说看清了没没有离开他。可以说不会选主人,只是喜好名利,(荀彧曾说过,到袁绍那儿的人多是贪图名利,而实际有才学的都会离开他。)与一流的谋士,荀彧,郭嘉还是有差距的。(他们看到了袁绍的样子就离开投奔弱小的曹操去了。)
第3个回答  2018-01-25
三国史至今不能发扬光大。。。看了楼主诸位答案。。。。。不言而喻了。。。。且听小子细细道来。。。
当袁绍雄据河北时,曹操也基本上统一了关东。一个要南下,一个要北上,当年同属一个政怡集团的老朋友,不得不以兵戎相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次战争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分析这次战争的很多,但是一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袁绍内部两个集团的矛盾和火并。许攸背叛和张郃投降,正是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这是导致袁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前所说,许攸是追随袁绍到河北去的,两人关系很密切。颍川、南阳两郡邻近,同在现在的河南;因此,南阳的许攸和颍川的荀湛、辛评、郭图等人,当然属于同一集团。曹操谋士荀彧对许攸的评价是“贪而不治”,并预测当逢纪、审配在官渡之战中“留知后事”时,“若(许)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不纵,攸必为变”。事态的发展果然如此。《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说:“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审配属于河北集团,对颍川集团许攸家族的处理,不能说完全是为公,因为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所说,审配的家族就是一个“藏匿罪人,为通逃主”的“豪强擅态”之家,同样是“不法”的,可能还超过许攸。因此,审配如此对付许枚一家,只能是两个集团矛盾的结果。

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长期相持,“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在这个关键时刻,许攸背叛袁绍来归,对曹操取得胜利是有决定意义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对此有较详的描述。首先,曹操听说许攸前来,就迫不及待地“跣出迎之”,并“抚掌笑日:‘子远,卿来,吾事济矣!",可见曹操对许攸的重视(两人在洛阳时是朋友)。接着,许攸针对曹军的弱点,提出使曹军从被动变为主动的计策,他说,曹军“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fan)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曹操果然取得这一计策的胜利。《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注引《魏略》说:"(袁)绍破走,(曹操)及后得冀州,(许)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曹操)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说明曹操大破袁绍取得冀州,许攸所起作用的巨大,即是曹操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张郃的投降同样如此。《三国志·魏志·张郃传》说:“张郃字隽乂,河间郸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都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太祖(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郭)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俱,乃归太祖。”这里所记载,在张郃投降曹操的时间上,与《武帝纪》和《袁绍传》不同,裴松之的注已指出这一点:“案《武纪》及《袁绍传》并云: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曹操)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袁)绍众于是大溃。是则缘郃等降而后绍军坏也。至如此传,为绍军先溃,惧郭图之谮,然后归太祖,为参错不同矣。”至于为什么参错不同?《三国志集解》所引姜宸英的意见是正确的。他认为:“此必(张)郃家传自文其丑,故与《武纪》、《绍传》互异。”即是说,袁绍在官渡最后失败,是由于张郃的投降曹操,家传中有意识的回避了这一点。《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同样说:“太祖(曹操)自将攻破之,尽斩(淳于)琼等。(袁)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张)郃之来,(曹)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这个问题,对了解官渡之战中袁绍为什么最后全军溃败,是重要的。至于张郃投降的动机,则是由于他和郭图之间的矛盾。张郃是河间鄚县人,河间属于冀州,在颍川集团的郭图看来,他是敌对的河北集团的成员。郭图的排斥和攻击张郃,是两个集团矛盾的反映。早在这个事件之前,郭图对于河北集团的沮授,也有过类似行动,并借此夺取沮授的军队,见《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

河北集团的审配打击颍川集团的许攸,颍川集团的郭图打击河北集团的张郃,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许攸、张郃分别向曹操投降,最后使袁绍失败。当然,袁绍在官渡之战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忽视这个主要的因素。

战争失败后不久,袁绍病死。尽管如此,曹操还不能立即取得冀州,冀、青、幽、并的陷入敌手,袁氏势力的彻底覆灭,颍川集团和河北集团的火并,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除袁熙外,袁谭、袁尚都具有一定才能。《后汉书·袁绍传》说:"(袁绍)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夏亮,未及定嗣。逢纪、审配宿以骄侈为(袁)谭所病,辛评、郭图皆比于谭而与配、纪有隙。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辛)评等为害,遂矫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说明以河北集团的审配为一方,颍川集团的辛评、郭图为另一方,双方的矛盾又影响并发展到袁氏家族的内部。因此,袁谭、袁尚兄弟之间的争斗,又表现为河北、颍川两个集团的争斗,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河北地区的最高权力。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逢纪这个人的动向。逢纪是从关东随袁绍来到河北的,与河北集团的审配毫无渊源,为什么这时他和审配站在一方呢?《后汉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说:“审配任用,与(逢)纪不睦,辛评、郭图皆比于谭”,说明逢纪与审配本来是对立的。此外,据《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先贤行状》,在官渡之战失败后,逢纪还中伤过河北集团的田丰,以致田丰为袁绍所杀。但是,他因为不是豫州人,又不属于颍川集团,与辛评、郭图也有距离。《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又说:“后审配任用,与(逢)纪不睦。或有谗配于(袁)绍,绍问纪,纪称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不宜疑之。绍曰:‘君不恶之邪?’纪答曰:‘先日所争者私情,今所陈者国事。’绍善之,卒不废配。配由是更与纪为亲善。”看来,逢纪和审配的接近,是在此前后开始的。后来,在袁谭、袁尚的争斗中,逢纪被袁尚派到袁谭那里,终于被审配出卖,为袁谭所杀。(《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说:“太祖北征(袁)谭、尚。谭军黎阳,尚少与谭兵,而使逢纪从谭。谭求益兵,(审)配等议不与。谭怒,杀纪‘"注引《汉晋春秋》所载审配与袁谭的书信,更将责任完全推在逢纪身上,称为“凶臣逢纪”,加上“麴辞谄(chan)媚,交乱懿亲”等罪名。)在袁绍政权里,逢纪是一个既未与颍川集团联合,又遭河北集团排斥的中间人物。

曹操占领冀州,曹丕在他的身边,所著《典论》中曾说:“袁绍之子,谭长而慧,尚少而美。绍妻爱尚,数称其才,绍亦雅奇其貌,欲以为后,未显而绍死。别驾审配、护军逢纪,宿以骄侈不为谭所善,于是外顺绍妻,内虑私害,矫绍之遗命,奉尚为嗣。颍川郭图、辛评,与配、纪有隙,惧有后患,相与依谭,盛陈嫡长之义,激以绌降之辱,劝其为乱,而谭亦素有意焉,与尚亲振干戈,欲相屠裂。王师承天人之符应,以席卷乎河朔,遂走尚枭谭,禽配馘图,二子既灭,臣无余。”(《群书治要》卷四六引)曹丕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将袁绍势力的最后覆灭归结为袁谭、袁尚兄弟之间的争斗;同时,这场争斗又表现为审配、逢纪和郭图、辛评之间的争斗。如上所说,除逢纪外,这又是在河北集团与颍川集团参与下进行的。曹丕当时的观察,为这场争斗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禽配馘图”,审配、郭图分别为曹操所杀,标志着河北集团与颍川集团的消灭。袁绍依靠当时游侠豪杰的力量起家,“名豪大侠”之间的火并终于导致了袁氏势力的最后覆亡。

上面提到荀湛对韩馥施加压力,劝说将冀州让给袁绍时,曾提到韩馥和袁绍对比的三个“不如”,也即是袁绍的三个优点。这三个优点是:“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第一个优点说明,袁绍具有为人们所景仰归附的游侠性格;第二个优点说明袁绍具有卓越的才能;第三个优点即是时所习知的“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著名世族身分。世族、豪杰、游侠,是袁绍的优点,也是袁绍的有利条件,以此为凭借,他得到“名豪大侠,富室强族”的支持,最后雄据河北,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者。出身于世族的袁绍,再加上他的游侠性格和豪杰才能,叱咤风云,雄据一方。尽管后来支持他的人们,有的相互火并,有的背叛投降,最后使袁氏政权烟消火灭。但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袁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