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四君子”能成为中国独有的绘画题材?

如题所述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历代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文人墨客无不醉心于此。为什么“梅兰竹菊”能成为中国文人最爱画的题材?为何“四君子”能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题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郎绍君在《中国历代梅兰竹菊精品集》的序言中给予了解答。

在诗史上,给自然花草以寓意(比兴)至少成熟于《诗经》,稍晚的《楚辞》就已有了以香草比喻美人(和高尚人格)的名句。

在画史上,以自然图像作类似的托寓约成熟于宋代。而将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则已是明代的事了。万历年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为“四君”,后又称之为“四君子”。“君子”乃儒家经典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把梅兰竹菊尊为“君子”,在画家是“君子依仁游艺”,在作品是善、美结合,远绍古代“比德”的艺术传统。

士大夫喜画四君子,首先是因为它们与“文”(文化、文学及其历史传统)的关系密切。在古代文献、诗、词和士人生活中出现梅兰竹菊,可谓久矣。

《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奥如兰”;

《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颜延之《阳给事诔》:“如彼竹柏,负雪怀霜”;

“竹林七贤”、“梅妻鹤子”等等的人物故事,“梅兄”、“菊友”之类的雅称,“梅风”(早春的风)、“兰日”(春日)、“菊花节”(重阳节)等等的节令别称,真是不胜枚举。

士夫文人有自觉的文化观念和历史意识,喜欢给自己的生活和语言披上“文”的色彩,图画不能尽意,就题诗作跋,加盖印章。欣赏熔诗书画印为一炉的四君子画,也需要综合性的观照。

流传至今的古代四君子画,大都是明清人作品。明清文人艺术家多,花鸟写意盛行,画梅兰竹菊不仅普及到一般文人士夫,甚至渗入到民间艺术中。四君子画更加讲究笔墨、画法、意境和风格,出现许多杰出画家和杰出作品。

四君子画历千年而不衰,是世界艺术史上不多见的现象。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

一是中国文明尤其是中国绘画艺术,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具有极强的继承性、稳定性和同化力——它能够吸收与同化外来艺术而不会被外来艺术所同化和泯灭。

二是四君子画作为艺术美的形态,总是和中国人的善的观念、对善的向往联系着,表现着中国哲学对真善的人性——人格尊严、气节、刚正不阿、忠诚于一种信仰和信念、洁身幽独、不畏强暴、虚心不傲等等的基本态度;人类社会不论怎么变化,都是要坚守这些基本人性和伦理价值的。

三是四君子画作为自然美的再现与表现,反映着人对自然世界的依恋和审美态度,人类征服自然但不能须臾脱离自然,无论作为物质生活来源还是精神托寓对象,人只有与自然保持某种和谐关系才会有生存的可能与生存的乐趣。

TIPS:梅兰竹菊画法口诀

画梅口诀

画梅有粗细,墨中要见笔,顿挫与顺逆,枝中要求曲。枝干应穿插,画枝如写“女”。叠花似“品”字,分组菊疏密,攒三和聚五,主宾莫分离,俯仰与向背,用色需统一。

画兰叶口诀

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撇叶关键是提按。有折有转有穿插,有粗有细要舒展。用笔稳健又潇洒,笔笔到位须大胆,两笔三笔来收根,齐而不齐有聚散。有放有收有向背,切莫三笔交一点。

画兰花的口诀

叶丛之中抽花茎,花有俯仰有舒展。可以全露也可藏,有高有低要自然。浓墨画叶淡墨花,淡墨也须有深浅。浓墨点蕊如写“山”,浓淡对比夺人眼。草绿调红画花头,色彩对比校明显。赭石蘸红点花冠,色彩和谐亦自然。只要黑色搭配好,画兰高雅不俗艳。

画晴竹的口诀

睛竹仰叶多,舒展意宽博。枝上按鹊爪,草写要灵活。“个”字与重人,交搭需相错。枝前叶较大,伸展不萎缩。疏密最重要,收放相联络。适当画垂叶,对比变化多。主宾要分明,忌散忌叠落。画竹练功力,重点是组合。

画雨竹的口诀

画雨竹枝略弯,叶下垂偏一边。“个”字“介”字相互破,各种分字画其间。行笔提按需求稳,出锋必须要果断。有主有宾分成组,整体还需连成片。密处求疏疏处密,最忌堆砌和散乱。画竹关键在组合,功夫都在笔墨间。

画菊花的口诀

菊花分三种,平攒飞舞型。重点练攒顶,画法要厚重。行笔要果断,主要用中锋。有连也有断,虚实可并用。花瓣相错位,方向有不同。外瓣须伸展,参差莫对称。墨色深与浅,根据花色定。墨干再着色,切记色填平。

画菊叶的口诀

菊叶用笔侧锋点,圆中有方形不简。叶面半干匀叶脉,有提有按要果断。攒三聚五连成片,有疏有密有重点。叶子墨色不可平,应分干湿与浓淡。有虚有实有破散,根据动势来裁剪。不看花冠只看叶,繁简搭配也美观。

(国学院网——以人为本,知行合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