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绅要纳税吗

如题所述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代,当官不仅不纳粮,而且还有封地。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把土地分封给士大夫。所谓食邑,多少万户侯,就是指这个意思,食邑是指这个官在这个区域内,收到的税收都归他,那么这个区域就是他是食邑。万户侯的就是这个侯的爵禄,是一万户的税收归他。当然,这是泛指,不一定就严格是这样的。
到汉代的时候,当官是举孝廉,就是看你这个有多孝顺,多廉洁,品德多高尚,就推举你当官。所以那时候大多数人都喜欢把家里的东西陪葬,埋的越多就越孝,越孝就越被推举。这个很扯淡,怎么知道这么孝,有品德的人当了官就一定很廉洁呢?但是当时就是这样,而且一直是这样下来。以唐宋就开始科举制度,就是给了所有的老百姓一个公平的机会,只要你读书读的好,考中了科举,就可以当官。也正是这个制度,保证了社会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治理这个国家。中国两千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来,才一直保持世界GDP是最高的文明。
当然,这个过程中,不论是被推举的,还是考取的功名的,当了官,在纳税上都有一定的优惠待遇,而且这个待遇是历朝历代有逐步减少的趋势。虽然都是封建社会,但在税收这个制度上,是有改进的。
到了明代,反而一改宋代以货币(铜钱)征收税赋的标准,而改成了以粮食为征收标准。也就是说,明代收的正税,其实都是粮食,一直都是。到了明末,加征的三饷,才以货币(银子)为标准的形式。所以明代的征税,在老百姓那儿,也称作纳粮。所以李自成造反就打出”穿他娘,吃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
明代的官绅不纳粮,一直是被人误解的。这大概是后来的雍正改革,要求”官绅一体纳粮“,清宫戏看多了,就觉得好象明代一直相传下来就是这样的,其实是不对的。
严格定义上来说,明代是官也纳粮,绅也纳粮的。明代的官员,是有优免的。明代的规定,考取了功名以后,就开始享受国家优免的待遇。这个优免包括如下,
1、土地税收的优免,不是所有的,而是有一定亩数的,那么如果这个有功名的学子或者官员,没有被优免的那部分土地,仍然要纳税的,要缴纳皇粮的。有的官员会受到皇帝的赏赐土地,那么这个赏赐的土地当然也享受优免的政策,不过,一般赏的都不多,几十亩,一百亩就了不起了。
2、赋役的优免,这个优免,也是有条件的,秀才可以免掉自己去政府当役工(或者缴纳出役的粮食银子抵代),举人则可以不仅自身优免,还可以带免两个人,那一般都是自己的直系亲属。进士则更多,可以优免4-6人的丁役,当了官,就看官职的高低,最多的,可以优免达到二十四人(一品官或者有爵位)。那亲戚人数多出来,按规定是优免不到的。
3、俸禄。这个不是应该给的吗?就象现代的工资一样,一般的理解,都是这样。但是这个中间有一定的偏差。一直都以为明代的俸禄都很低,其实不是的,按照标准来看,其实是不低的。一品大员的标准是一年1044石大米(仍然以粮食为标准),相当于十万公斤的粮食。现代的官员,哪时国家最高领导人,一年的工资,能买十万公斤大米吗?那么低在哪里呢,原因有二,一是官员的俸禄并不是都是发放粮食,有的发放其它实物,有的折成不等值的纸钞,或者其它实物(比如苏木),或者银子(银子相对等值甚至超值,但是超的也不会很多),那么实际拿到的俸禄,并没有规定的那么多。另一个原因是家里人养了一大帮子人,除了亲属,帮工、仆役等等。这些人仅靠他一个人当官的收入养活。所以俸禄就显得特别少。
4、补贴。当了官,在明代,都有廪饩、心红、纸札、纸张、油烛、柴炭等各种费用银两,其实就是办公费用吧,或者是手下人的一些工资之类的。这部分的收入,可以领多少是一回事,花多少又是另一回事,所谓灰色收入是也。另外,生员也有优免,除了以上说的考取了功名以后,有的地方会针对学子,未必就是考取了秀才的生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每月发一点粮食,或者到学府吃公家饭,这要看当地的情况,不一而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21
在宋朝时期,官绅是需要纳税的。
宋朝实行的税赋制度是两税法,其中一条是关于田赋的,规定各个州郡的田赋税率各有不同,高低相差很多。除田赋外,还有杂税和其它税收,如丝、绵、布、匹、钱等。另外,官绅也需交纳户税。
宋朝时期并没有免税这一说法,官绅、士、农、工、商同为纳税人,不同阶层的人缴纳的税额也不同。因此,宋朝官绅需要纳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