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玄武门之变情节有硬伤,司马光为什么明知故犯?

如题所述

三个字,“臣光曰”就清楚说明了这部史籍的第一读者乃是皇帝,其终极目的是引导皇帝成为司马光心目中的圣王。


从《左传》中左丘明开始使用“君子曰”对历史发论起,到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再到司马光的“臣光曰”,中国史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史家借史言事,说好听点叫微言大义,说难听点这就是夹带私货,但夹带私货又怎样,你想看一个没有思想的史家写的史书吗?

那么司马光是怎么写玄武门之变的,原文如下:


“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上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题主说司马光有硬伤,我想是指司马光把李世民弑兄夺位写的迫不得已一般,兄弟厮杀的时候也是元吉连射三箭在先,李世民才反击射杀建成。


并且在他的“臣光曰”里面说道:“臣光曰: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这种说法和一直以来司马光遵循的礼教大义立嫡立长直接冲突,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司马光强行给李世民洗地。


但他为什么一定要给李世民洗地,我们先看看司马光写书时候的历史背景,三点,司马光当时处在什么位置,司马光的目的是什么,司马光打算怎么来达到他的目的。


第一点,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熙宁变法,司马光因为反对新法皇帝不听,所以主动退隐,回家花了十几年编了一部资治通鉴出来。


所以司马光当时的位置就是站在另外一位大神王安石的对立面,逆潮流而动。


第二点,司马光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一,向皇帝剖明心志,获取皇帝关注,重回中枢。目的二,引导皇帝成为司马光心目中的圣王。


第三点,司马光打算怎么做。


当然是用古代中国最流行的以退为进的方案,写书啊。


作为当时朝廷保守派的大佬,司马光的为政方针没有得到皇帝的赞同,他是非常郁结的,所以最终决定找个清静的地方写书。


而归隐写书大概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喜欢用的一套以退为进的手段了,一方面不会让日子太无聊,另一方面可以持续养望,等有朝一日机会来了,便可以一遂凌云志。

公元1071年,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自此不问政事十五年,领了一班人马专心编写资治通鉴,很显然,他成功了,294卷400万字的资治通鉴问世,王安石的新法也灰飞烟灭,司马光重回中枢,被皇帝授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相。


所以各位请看,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看的呕心沥血之作,李世民身为前代圣君,偏偏又有弑兄凌父这个千古难题,司马光既不能避开又不能给李世民戴上大逆不道的帽子,毕竟他还希望这部资治通鉴能引导当今皇帝乃至自此之后的所有皇帝能够成为李世民这样的圣君,所以不洗不行,那怎么洗呢,他在立嫡立长之外提出了“功”作为另外一条参考线,这才有了“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这番话语。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赵宋之所以得天下,并非像刘邦一样白手起家,夺的是秦已失之鹿。而是赵匡胤身为前朝之臣,篡之而有天下。


所以,司马光拿“功”作为得国标准,或许还有顺便帮赵宋皇家洗地的潜在想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