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教师观出发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如何从教师观出发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一、教学观念转变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首先应该关注什么?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我们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调整,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进行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这是很重要的。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真正是“教学之本”。
1.强调激活学习者的思维图式(activation of schima)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生直接的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曾对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如果有人询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习的数学老师。”教会学生学习,应当是所有的专业教师共同的也是首要的任务。
2.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并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刺激—反应—强化只能在学习主体身上发生”)和“认知心理学理论”(cognitive psychology)(“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得主要靠学习主体的内化来完成”)的交互式教学论(interactive teaching),始终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强调学生的参与(involvement of students)。即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老师引导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过程”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结构。
而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即是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观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有研究显示:外语口语课教师的讲授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应达到23至14,只有保证学生人均课内的“对活动”(pairwork)与“组活动”(groupwork),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强调对个体的注意(indidual attention)。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尽量保持对个体的关注,鼓励他们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5.强调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它把传授知识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中国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并已经习惯于“仓储式”“填鸭式”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把知识作为预先设定的东西教给学生,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作为让学生接受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对教学“全程控制”。由此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多,领悟理解少;被动应付学习多,自主创新学习少;学习科学知识多,学习做人真谛少,教育等于读书,读书就是为了考试。
现代教学模式则是互动式、联动式的。
要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参与能力”和“团结能力”,提倡教学过程“开放”,鼓励学生“发生地”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掌握知识。“发生地”学习具有能动作用,学生藉此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逐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3]。这种互动式、联动式的教学模式作用于教学实践环节,其主要作用一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倡师生平等交往,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吸收学生参与教学决策,让学生对“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发表个人见解,培养“自觉能力”。三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主张学生在没有压制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
注意学生不同的起点、层次,不歧视后进学生。
三、教学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与学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过程的设计、组织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教师代表权威、知识和真理,是教育过程的主宰,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和灌输的知识不会受到怀疑。而学生在这一教学关系中处于被“雕饰”、被改造的地位。人们对“教学”一词定义在“教”上,而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的单向灌输式活动。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从事“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新调整教学关系。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与主体是矛盾的统一: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教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创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发展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念在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的同时,也在丰富和扩展教师的职能。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引导”。引导包括以下内容:1.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3.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一种境界”——“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要教。

综上所述,我们平时一堂课下来得思考:
1、课堂时间分布怎么样?教师用多少,学生用多少?
2、学生参与怎么样?(组、小组、个人、全体)
3、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定理、定义、公式、语法、字词的用法等等)我是直接呈现还是让学生探究再总结得出?
4、我有没有教给学生学习或解题的方法?

参考资料:以个人见解为主,个别参考其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9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