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如题所述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1、关于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藤野先生》篇早已有过阐述。大致是说在仙台学医的课堂上,教室里放映的幻灯片上显示一群中国人看到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杀的同胞而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2、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强烈地感受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于是,鲁迅那是的意见变了,告别了藤野先生,走上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文学革命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15

是为了拿起文艺的武器,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当然除此之外,还包括:

仙台医专,当时只有鲁迅一个中国留学生,身边极少朋友,处处受到排挤,其苦闷和孤独是可想而知的。即使上面这种成绩,仍然引起一些日本同学的嫉妒。他们翻检他的笔记、写匿名信,语含讥讽,怀疑成绩是因为藤野漏题给他。

在这种遭受歧视和屈辱的环境中,鲁迅自然愤恨难忍,他本是一个内心抑郁敏感自尊的青年,又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没有同胞朋友,日语水平不及同学,年龄又偏大,学习成绩中等,处处受到排挤,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放弃学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鲁迅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更偏重于文艺。

对鲁迅来说,及时调整专业,发挥所长,舍医学之短,扬文艺之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弃医从文,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当时当地自身客观的现实原因,不仅仅单纯是为了实现文艺救国的理想。

鲁迅先生的一生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鲁迅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作家网-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0-31
是为了拿起文艺的武器,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当然除此之外,还包括:

在仙台医专,当时只有鲁迅一个中国留学生,身边极少朋友,处处受到排挤,其苦闷和孤独是可想而知的。即使上面这种成绩,仍然引起一些日本同学的嫉妒。他们翻检他的笔记、写匿名信,语含讥讽,怀疑成绩是因为藤野漏题给他。

在这种遭受歧视和屈辱的环境中,鲁迅自然愤恨难忍,他本是一个内心抑郁敏感自尊的青年,又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没有同胞朋友,日语水平不及同学,年龄又偏大,学习成绩中等,处处受到排挤,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放弃学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鲁迅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更偏重于文艺。

对鲁迅来说,及时调整专业,发挥所长,舍医学之短,扬文艺之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弃医从文,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当时当地自身客观的现实原因,不仅仅单纯是为了实现文艺救国的理想。



鲁迅先生的一生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鲁迅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作家网-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第3个回答  2021-10-15
因为鲁迅先生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情,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能觉醒,不能改变精神,中国就没有希望。所以鲁迅先生就弃医从文了。而且文艺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能够把沉睡、麻木状态的人们唤醒,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样,人们觉醒了,中国就有改变的希望了。
第4个回答  2021-10-15
从《藤野先生》一文可知,鲁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他先是在东京学习,因为见到的“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术,实在令他失望,所以选择到偏远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去。他的选择其实是一种躲避,他不愿与那些“清国留学生”为伍,躲开他们,到一个还没有留学生入学的地方学习,以图清净。
但他终究是躲不过的,因为他的心已经开始关注国民命运、国民思想,即便他把自己藏起来,他的思想也还是会痛苦着。在仙台,他强烈地感到弱国子民的自卑,即便那里有一个特别关爱他的老师藤野先生,他也还是会发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的感叹。
再加上“看电影事件”,他从日俄战争中杀中国人的场景中敏感地意识到中国人的愚昧无知,他感到中国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是比身体上的病疾更为可怕的劣根,这劣根是非得靠文学才能医治的顽疾。
鲁迅是伟大的,他心里装着国家民族。因着对晚清朝廷的失望,他到日本留学;因着对中国留学生的失望,他又远赴仙台。他因看见而失望,因失望而逃避,但终于不能摆脱屈辱,终于不能忘却使命,最终,他完成了从逃避到直面迎接的转折,走上了“弃医从文”,改造国民性的道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