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诗词文人都喜欢以竹子来自勉?

如题所述

因为竹子从外形和习性来看有许多宝贵的品质,人们将它誉为“花中四君子”、“岁寒三友”之一,故诗人常托竹言志,借之自喻、自勉。

1、竹子外形挺拔,可象征正直、清高的气节。

“茂林修竹”四字将竹子外形的笔直、繁茂刻画得入木三分,它形似乔木状,实为禾草科,静谧地生长,三两一隅,多株成林。郑板桥在《竹石》中描写它立根于破岩中挺拔向上,在四面风吹里屹然不倒,气节、刚正可见一斑。诗人王维独坐幽篁弹琴长啸,其超逸风华跃然纸上;苏轼感慨“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证明了他对脱俗的追求;此外,林妹妹潇湘馆的竹子,与她清高孤傲的性格也相得益彰。

2、竹子内部空心,节节为信,可隐喻人虚怀若谷。

白居易在《养竹记》里罗列了诸多“竹似贤”的理由,说竹子的坚韧挺拔用来启示人树德立身,说“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指出君子看到竹之空心,便会勉励自己虚心学习。因为真正的君子或者成功的人,必定有像山谷那样深而宽广的胸怀,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3、竹子历经岁寒而不凋,四季青翠,激励生之顽强。

“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竹子意志坚定,于风雪岁寒中弯而不折,细叶疏节四季常青,其坚韧的品格可钦可佩,也常给经历磨难与岁月风雨的人以鼓舞。陆容在《满江红.咏竹》中颂赞竹子性情孤高似柏,说它“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这一挫折磨砺里意志弥坚的境界不正是诸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吗?

与竹相伴,可远俗世之喧;以竹自喻,可示高风亮节;以竹自勉,修身养性,意志弥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