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是什么寓言故事?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 意思是: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茫茫然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病了,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急忙跑去看的,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示例】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近义词】适得其反、揠苗助长、欲速不达、急功近利

【反义词】循序渐进

扩展资料

1、拔苗助长的近义词

欲速不达

【解释】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自】战国·孔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示例】在学习上搞什么突击,走什么捷径,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中性词。

2、拔苗助长的反义词

循序渐进

【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出自】战国·孔子《论语·宪问》:“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这难道不是阐述了对立面来对自己进行修正,完善吗? 这就是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罢了.

【示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学习或工作

亡羊补牢

1、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2、释义: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3、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知错就改。

4、近义词:见兔顾犬、知错就改

5、反义词:后悔莫及

6、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白话文: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8
拔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xián)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dūn)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一些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他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农民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早拔的秧苗已经干枯,后拔的也叶儿发蔫(niān),耷拉(dāla)下来了。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 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从新开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27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生自然生长的规律,但如果我们违背其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适得其反。《亡羊补牢》是说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第3个回答  2021-02-07

战国时期楚襄王整日饮酒作乐不听忠臣的劝告差点错失了江山,后来改正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20-06-13
我不知道⊙﹏⊙我怎么不知道?我怎么知道?我怎么知道?我怎么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