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与地质

如题所述

(一)食物可提供什么?

原始社会里人需要食物,单纯地是为了维持生命,使人机体的所有功能保持正常发挥。随着调味品进入饮食,追求美味成为食品的第二功能。

人类早期,食品只是为了果腹,避免饥饿。人凭本能进食,无营养意识。后来人类逐渐发现不少生理功能失常、疾病与缺少某种食物有关。人类进入资本主义初期,随着化学的发展,尤其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发展,人们才知道食物中包含了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纤维素、水和矿物质等各种成分。

1.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载体。人体的大部分都由蛋白质组成,不仅人体的内脏、肌肉、大脑等这些软体组织,即使人的骨骼、毛发、指甲等这些硬件也由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是一种化学结构非常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不可缺少的成分。

蛋白质一词源自德文,“具有像蛋清那样的物质”。首先从鸡蛋那里观察到,而后推广开来。蛋白质不仅仅只为蛋所有,动物、植物等生命体都含有蛋白质。正常的60千克人体就有9.6千克蛋白质,它占体重的16%。蛋白质也并非都是白色,也有红色(血红蛋白)、绿色(叶绿蛋白)。

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构成。多数蛋白质中,碳占50%~56%,氢占6%~8%,氧占19%~24%,氮占13%~19%。有的蛋白质含有硫、磷,少数蛋白质还含有铁、铜、锌、钴、钼等元素。这些元素首先以一定比例的结构,构成氨基酸,许多氨基酸再按一定方式连接成蛋白质。所以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由氨基(–NH3)和羧基(–COOH)合成。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来源于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食物蛋白质在胃肠道内的液化酶作用下分解出单个或片段氨基酸,吸收到体内后按一定样板或模式装配成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

食物蛋白质中有一部分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太慢,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称“必需氨基酸”;另外一部分可在人体中合成,称“非必需氨基酸”。这个“非必需”的含义并非可以不要,而是人体一定需要,即使食物中缺少这部分氨基酸,也可由人体自己合成。

目前已知有22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每一种蛋白质至少要10种以上氨基酸。这22种氨基酸有8种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太慢,另有两种是婴幼儿发育所不可少的氨基酸。所以氨基酸中10种是“必需氨基酸”,12种是“非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所含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及它们的比例。凡是能提供各种必需氨基酸,其比例又适合人体需要的,称完全蛋白质,如牛奶,否则就称为非完全蛋白质。

蛋白质种类繁多,如同英文26个字母可以组合成数万个单词一样,22种氨基酸也可构成成千上万种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修补人体的基本材料;它能使人体组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硬度;它能组成人体中必需的各种酶和激素;它能组成人的抗体及白血球;它能维持人的体液平衡(体液包括血液、淋巴液、细胞内外液、肾腹肠胸关节腔体中液);它能调节体液和血液的酸碱度,使其pH值维持在7.2~7.4之间;它能提供热能(每1克蛋白质氧化后可获得17焦耳热量值)。

由此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时时、处处离不开蛋白质。

2.脂肪

脂肪是构成人体各类细胞的基本成分,还是构成类脂肪物质——肾上腺素、性激素的组成物;肠内不少有益细菌需要脂肪才能繁殖;它的另一基本功能是提供热量,维持和补充人体活动的能量消耗。

脂肪是人体生命的“辅助剂”,它占人体体重的18%,人体所需能量的10%~40%由脂肪提供。它对人体有如下功能:提供热量,它是高效热源,是人体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所产生热量的2倍多,每克脂肪能提供38焦耳的热能。它具有保值和防护作用,皮下脂肪还可调节体液。脂肪对某些维生素可溶解而被吸收(酯溶性)。脂肪中磷脂和固醇是构成细胞膜、核膜及线粒体膜的主要成分,它为人体提供脂肪酸,为人体正常发育提供必需组分。

食物脂肪有动物油和植物油两大来源。按性质分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常存在于动物制品及乳制品中,摄入过多会提高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增加心血管病变的可能;不饱和脂肪多存在于植物中,易被人体吸收。

按人们膳食习惯,脂肪给人供的热量应占全身发热量的15%~25%,切勿超过40%。过量摄入动物脂肪会导致动脉粥状硬化,所以每天摄入60克左右脂肪就足够了。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就是通常所说的糖类,它是人体产生能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有“生命的燃料”之称。它在人体中重约500克,占体重的7%。

糖类在食品中就是糖和淀粉的总称。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单糖(葡萄糖、果糖),进而合成为淀粉。糖有单糖、双糖、多糖三大类。地球上的植物靠光合作用大部分形成多糖,一部分形成双糖,少部分合成单糖。

(1)单糖按碳元素的数量可分为三碳糖、四碳糖、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五碳糖的核糖及脱氧核糖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核苷酸、核酸及许多辅酶的重要成分。常见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我们摄入体内的葡萄糖大部分由淀粉消化而得到。人体摄取的各种单糖,最终都要转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利用,它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输向全身各处。医学中的血糖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食品中的单糖主要来自植物,果糖最甜,甜度为蔗糖的1.75倍,它主要存在于水果中,蜂蜜中果糖的含量最多。半乳糖甜度低于葡萄糖。

(2)双糖是两个单糖结合再去掉一个水分子,常见的双糖有蔗糖、麦芽糖及乳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白糖、红糖、砂糖都是蔗糖。各类种子发出芽中所含的糖即麦芽糖。人们咀嚼谷类或淀粉制品时会有甜味产生,那就是淀粉与唾液(含唾液淀粉酶)作用产生的。

(3)多糖由大量葡萄糖分子组成,无甜味,难溶于水,经消化酶作用后可分解出单糖,主要为淀粉、糖原、糊精和纤维素、果胶。

(4)淀粉无甜味,经酶消化后,分解为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糊精是淀粉的中间产物,是一种糊状体。熬米粥时表面结层黏性膜即糊精,面包和馒头外面的一层硬壳(冷时)也是糊精。

(5)糖原,也叫动物淀粉,是人类及动物储存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形式,它在人体消耗过大时补充,主要存在于肝脏、肌肉和其他组织中,总体不超过500克。人体中淀粉X3存在于肝脏,称肝糖原,存在于肌肉,称肌糖原。它在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过多时,就会储存起来;当人饥饿时,肝糖原就会迅速分解成葡萄糖而进入血液,将血液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人每天摄取碳水化合物不应少于100克。

(6)纤维素是植物的骨干,是构成根、茎、叶、花、果的主体,它不能被人体吸收,无法给人类提供能量。但它可促进肠道的蠕动,利于排便。它还可以预防结肠癌,治疗糖尿病、便秘。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热能供应者,机体60%的热量来自糖,氧化(消耗)1克糖需0.83升氧。碳水化合物是细胞的主要成分。糖蛋白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黏蛋白是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神经组织含有糖脂。碳水化合物能维持中枢神经基本功能,是肌肉运动的主燃料,心跳的能源体。它可节约体内蛋白质消耗,还可维持脂肪的正常代谢。脂肪代谢不完善时会产生酮体,它是酸性物质,在血液中含量升高时便会发生酮症,即酸中毒。碳水化合物具有保肝解毒作用。

4.维生素

维生素不是构成人身体的原料,也不能提供能量。人体对它的需要量极少,但又是离开它不行的一种调剂物质。它在生理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通常不能由身体内部合成,它必须通过食物供给,人体中储存量又极少,人缺它过多又有害。只有通过合理地选择含不同维生素食物,适量地补进,才能促进人体机能全面正常发挥。

维生素种类多,化学性质与结构差异大。它可分成脂溶性与水溶性两大类。属脂溶性的有维生素A、D、E、K;水溶性的有维生素B族、泛酸、生物素(VH)。

(1)维生素A。主要由胡萝卜素和视黄醇类这两类化合物组成,视黄醇类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它们是一种大分子的醇类,在眼底视网膜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叫视黄醇。

维生素A平时溶解于脂肪中,不溶于水,一般不会受热、酸、碱的破坏,在食品加工中很稳定,但它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而遭破坏,也易被强光、紫外线破坏。它一般与脂肪结合存在于人的肝脏中。

维生素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保护眼睛、维持正常视力;其次是维持上皮组织的完整和健全。上皮组织除了皮肤、头发、指甲外,还包括眼、鼻、口、肠、气管、泌尿管、生殖管道上的黏膜。维生素A还能促进人体发育,使人体骨骼和软组织增长。它还能维持人的生殖功能,保持生育能力。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一部分来源于动物内脏,一部分由植物中胡萝卜素转化,成人每天需800微克维生素A。正常人体中90%的维生素A贮存于肝脏中,它足够人体6~12个月所需。

(2)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的衍生物,是人体内可以合成的唯一维生素。它存在于皮层下,受紫外线照射而合成。所以没有天然的现成维生素D植物,但在动物体内有少量存在。

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它的缺乏将导致人发生佝偻病、骨软化症、鸡胸及肋骨串珠状的病态,甚至驼背(脊柱弯曲)、梨形及香蕉形。过量的维生素D摄入,将引发维生素D过多症: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心率过快、骨质增生等。成人每日需维生素D7.5~10微克。

(3)维生素E。是黄色油状物质,因它能保护生殖功能,所以又称“生育酚”。维生素E对氧敏感,极易被氧化,所以成为人体的抗氧化剂,保护人体内不饱和脂以抗衰老。

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以各类植物油、绿色植物为盛,蛋、动物脏器、奶中亦有分布。

(4)维生素K。能促进凝血作用,所以有“止血功臣”之称。它是凝血酶的主要成分。它广泛分布于绿色果蔬中,人体肠道内细菌也会部分地合成。成人每天摄入4~8毫克即可满足人体之需。

(5)维生素B1。即硫胺素,又称抗脚气病素或神经炎素。它蕴藏在谷物中,尤其在粗粮、豆类、干果类植物中。动物内脏亦富含维生素B1,它对温度具耐热性,但易受碱的破坏。

维生素B1缺乏的脚气病不同于由霉菌引发的“香港脚”,香港脚的脚气病是奇痒于脚趾间,而维生素B1缺乏的脚气病则表现为腿脚无力,小腿有肌肉压痛感,人易疲劳、健忘,进而四肢肌肉萎缩干枯、麻木。最后脚腿僵直、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维生素B1缺乏症通常因烹调不得法,饮食习惯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等造成。

(6)维生素B2。即核黄素,易被碱性溶液破坏,也易被紫外线破坏。核黄素缺乏时,眼睛易疲劳,口舌裂开、溃疡,阴囊皮炎,鼻翼脱屑。

核黄素存在于动物脏器中,蛋乳类较高;植物中的紫菜、香菇、豆类、花生中较高。

(7)维生素B6。又称吡哆醇,它主要在蛋白质代谢中改变氨基酸结构及成分,参与血红蛋白合成、氨基酸运输,并能促进糖与脂肪代谢,释放出能量。

它在谷物中分布广,人的肠道细菌还可合成一部分。

人体缺乏维生素B6时会得低色素性贫血,过量时又易得外周性神经炎。

(8)维生素B12。是唯一有微量元素钴参与的维生素,所以又称钴胺酸。人体缺乏维生素B12时,易患恶性贫血,人感到虚弱无力、四肢麻木、舌酸痛。它是因消化道、骨髓和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

维生素B12主要来自动物肝脏、牛奶、鸡蛋,植物则部分来自大豆及豆制品。

(9)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它可防止皮下出血、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和松动,体重减轻等症状。维生素C可以防止动脉粥状硬化,增强抗癌功能,提高应激能力,医治坏血病。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成人每天需60毫克。但它怕热、怕碱、易被氧化,所以在烹调中会丢失大部分。

(10)维生素PP。包括烟酸及烟酰胺。人体缺乏维生素PP时,易得癞皮病,从而皮炎多发,加上痴呆、腹泻。它从全身无力、对称性皮炎开始。

成人每天需15毫克维生素PP,在酵母、花生、全谷、豆类及肝脏中含量较富。

(11)叶酸。是造血材料,可刺激人体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叶酸缺乏易患贫血,表现为脸色苍白、头晕、精神萎靡、呼吸艰难、皮肤发暗等。

成人每天需400微克,主要来源于肝肾脏器,大豆、菠菜、胡萝卜中的含量也很高。

(二)植物与地球化学的关系

1.土壤与地质作用

人的食物来自三方面:动物、植物、天然物。

人类属食物高端,不仅吃植物也吃动物,吃动物时仍间接依靠植物。植物从土壤中生长起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矿物质、有用元素,所以种植业离不开土地。

土地上的土,通过岩石风化作用直接生成,风化作用后又依赖风、水的搬运作用沉积在异地生成。以此来看,地质作用对食物具间接意义。

土来自基岩的风化,不同岩石风化后成分因母岩而异,如花岗岩风化产物富含钾、钠,玄武岩风化后铁、镁元素会多些,石灰岩风化后铁铝含量增高。这是由岩石的地球化学特性决定的。

风化作用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主要是温度作用,不同矿物的导热系数不同,热胀冷缩的体积变化不同,岩石受昼夜温差大的影响,不同矿物间变得疏松。尤其在冬天,矿物间水分结冰,水变成冰后体积膨胀,岩石中裂隙、矿物间空隙在冰作用下逐渐扩大,最后导致岩石崩裂。岩石由原来的整体成山,逐渐分解成大小不同的岩块、碎块,最后成为砂粒。

岩石风化过程

岩石风化

化学风化是在雨水、河水、地下水的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与水起化学反应。有些矿物因水而溶解;有些矿物中某些组分与水起化学反应,将矿物分解成不同的组分;有些水溶解了某些组分而成为酸类、碱类,它与某些矿物再起化学反应,导致岩石分解、溶蚀。

在这两种风化联合作用之下,岩石变成石漠、沙漠,那是花岗岩、片麻岩、砂砾岩这种非可溶性岩石最终的结果。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则因溶蚀而变成峰丛、石林、溶盆,最终它们将全部消失。

那些半可溶的矿物,如云母、长石,在化学风化作用下,变成水云母、高岭土、膨润土、伊利石,转化成黏土矿物。最后留下难溶的石英、磁铁矿、金红石、磷灰石,而成为砂粒。

生物风化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有的植物根系会分泌出酸或碱,以化学作用破坏岩石;根系会钻入岩石细小缝隙而将它撑开、裂解。根系还会吸收岩石的可溶组分而破坏岩石。此外,植物死后,腐烂、分解,变成具不同酸碱度的物质如腐殖酸来破坏岩石。在高等植物掩护下,土壤中产生许多微生物,它们也会分解岩石,与矿物中的某些离子发生化学反应。

总之,岩石暴露于地表,总会受到各种风化作用,从而使地表岩石转化成砂、土。这是岩石在原地转化成砂、土。

因地表水聚集,如山洪、河水、冰川,它们携带着上游冲下来的砂、土,沉积在江河湖海中,这是异地带来的砂、土,当然还有风吹来的尘土,它们可以漫山遍野地覆盖在裸露岩石表面,那是外来沉积土。

上述过程都属于原始成土过程。如今看到的土壤,在原始成土后还经历过许多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成有机质聚集过程、黏土化过程,其后还经历盐碱化过程、铁铝化过程、硅化或钙化过程,使土壤颜色分化成黑色、黄色、红色及不同的中间色(褐色、棕色)。

土壤通常按质地分类,即相当于原始成土作用的分类,也即地质上的分类。它按土质的颗粒度划分,将颗粒分为砂粒(0.02~2毫米),粉粒(0.02~0.002毫米),黏粒(<0.002毫米)三种组分,即砂土、粉砂土、黏土三大类,过渡型的还有地质上的亚砂土、亚黏土。

进一步的分类按颜色划分,同时结合植被、地貌、盐碱化,乃至成因、种植方式等多种因素。我国共划分出46种土壤,山西省划分出15种。这种划分,系统性、科学性不强,只是“就事论事”的实用性划分。

土壤的形成有五个因素:母质(基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主导因素是前面三类,母质是内因,它是岩石性质,有固定的化学成分、矿物种类、结构构造等特征。而气候决定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强度,间接决定生物的类型(热带、寒带、温带动植物)。这两种因素恰恰是地质作用的因素,所以土壤的类型主要由地质作用决定。它们属于地球化学范畴。

2.植物与土壤

植物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长,一般植物对土壤的选择是比较广泛的,许多植物都可以在不同土壤中生长;同样,一种土壤也可以生长许多种植物,如玉米、山药蛋,从赤道到热带、温带,直到寒带边缘都可以生长,在红土、黄土、黑土中都可以生长良好,白菜、萝卜也都可在不同土壤中生长。

植物之所以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因为土壤中常量元素的含量均很高,不同土壤的微量元素虽差别较大,但也仅仅是含量的差异。如植物中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团由碳氢氧氮构成,它们就存在于大气中,植物中主要肥料氮磷钾,钾和磷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别可达2%~3%(钾),0.1%~0.12%(磷),在土壤中也不缺乏(钾,1.36%),(磷,0.08%)。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为铁、锰、铜、锌、硼、钼、氯,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别为4.2%~4.7%,0.08%~0.09%,0.01%,0.007%~0.02%,0.001%~0.005%,0.0001%~0.001%,0.17%~0.2%,所以土壤中有足够的营养可供植物生长。

植物在土壤中吸收必需组分,主要是靠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合成出一系列高分子组合,供给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籽发育。人通过食用植物来吸摄人体必需的脂肪、蛋白、酸水化合物及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一般而言,人类的食物与土壤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人类的食物与地质没有直接关系,主要与气候、地理条件关系更密切。

气候与植物关系最明显的是植物的垂直分带。山西高于2000米的大山,由山下到山顶都可以看到植物清晰的分带性,由山下阔叶林到半山的阔叶针叶混生林,再到山上的针叶林,最后山顶出现草甸。其原因当然是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逐渐降低。

此外,大山的阴坡阳坡植物也有明显的差别。许多山区的阳坡,光秃秃的基岩出落或灌木丛生,而阴坡则森林繁茂。这是由于阳坡光照强烈,水分蒸发量大,阴坡蒸发量小,水分相对充沛,从而宜于植物尤其森林繁殖。

植物茂盛强度与土壤中含水量密切相关。基岩山区、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含水性较好,而石灰岩区则含水性差,所以山西现有的大森林均在含水性好的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发育,如五台山、关帝山、管涔山、云中山、太岳山都有大片森林分布,而石灰岩区则很少有大面积森林分布。

植物生长时会吸收土壤中的肥力,所以若不人工施肥,土壤会贫瘠化,农业生产收成就会降低。

人类刚进入种植农业时,不会施肥,所以一块地种了最多十几年后,因产量日低而不得不放弃,需要换块土地再开垦。这种粗放式的农业,完全靠天吃饭,消耗土壤中的自然肥力。到了后来人类才知道要施肥,再之后才知道不同作物需施不同种类的肥料。到了近代,人类知道了氮、磷、钾是农肥的三要素,而磷肥与钾肥都有专门矿产。钾肥主要来自内陆盐湖中的钾盐矿产;磷肥则来自磷矿,这两种矿产在山西都很贫乏,全靠外省调入。

山西有含钾岩,一类是中元古界串岭沟组含钾页岩,它们分布在太行山、中条山区,只是品位太贫而不宜专门开采。含钾岩石可以在水泥工业中综合利用,但要在煅烧中从烟尘里回收,由于这一工艺流程尚未解决而不能利用。

临县紫金山含钾岩石属于岩浆从地幔深处分异后侵入进来的,其含量已达工业要求,政府准备在那里开办大型钾矿床,拟大量开采。山西省没有工业磷矿,只有不少磷矿化点,它们因含磷太贫而不值得开采,它们都是岩石风化后残积聚集形成,但因达不到工业要求(矿石中P2O5含量必须大于8%)而未利用。

(三)可食用的矿物质

1.可食用的主要矿物质

在人类可食用的矿物中,盐的用量最大,成人每天需3~6克。我国每年需盐以10万吨计,这么多的盐大部分来自海水。沿海各省提供海盐,供我国中部东部人民所需。西部由内陆湖泊提供池盐,川渝则盛产井盐。

内陆盐湖的池盐,是结晶固体盐,大的盐湖可提供千万吨,乃至上亿吨盐矿。此外,江西、云南也有固体盐矿,大矿也可年产盐几万至几十万吨。山西运城盐湖,年产食盐5万多吨,过去最高年产量达14万吨,可满足中部五六个省人口食用。

盐湖

和海盐相比,内陆无论池盐还是井盐都缺碘,所以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推广食用加碘盐,至今已执行20多年。现在我国发现沿海各省食用的海盐含碘,加上人为添加的碘,于是引起碘过量的甲状腺病。现在市场上有了含碘不同等级的盐乃至不加碘的盐,人们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盐。

石膏、卤水除了作为药外,它们过去是点豆腐的必需品。豆浆是蛋白质胶体,用卤水或石膏粉掺入以后,它从液态胶体凝结成固体,因为重金属盐对胶体具促凝作用。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用有机酸盐点成豆腐,这种内脂酸豆腐占领沿海许多城市,一度将卤水点的豆腐当成“毒豆腐”处理。卤水是由海水或盐湖水制盐后,残留于盐池内的母液,少量进食对人体基本无害。

山西省是产石膏的大省,汾河中游两岸(太原到襄汾)山上都有石膏矿,那是千亿年前海里沉积的石膏矿,它以产雪花石膏(灰色斑驳状)为主,夹白色板状石膏,含少量透明石膏。它们主要赋存在2~3层的沉积层中,储量可观(单个矿床可以有几千上万吨)。

中条山南麓,平陆县三门乡也产石膏,那是新生代石膏,它以白色纤维石膏为主,质优但量少,矿体薄,厚度只有几十厘米,人需爬行进去才能开采。它们属内陆湖含盐湖沉积形成。

2.矿物质从哪儿来

人体需要20多种必需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从哪儿来?一部分从饮水中获得,一部分从食物中获得。

烧开的水中,矿物质大部分已沉淀了,它们吸附在茶壶壁上,形成厚厚的“水垢”。食物中的矿物质一部分来自植物,一部分来自动物。动物中矿物质的原始提供者也是植物。

植物根系深扎在土壤中,它可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当然吸取地下水时,它会吸食水中矿物质。土壤由岩石分解而来,所以这些矿物质都是从地壳岩石中获得,它们源于岩石。至于为什么不同植物吸收不同矿物质,那只得归于植物的生理作用不同。

现将常用食物的各种矿物质含量列于表4。

表4 食物中矿物质丰度表

此表的食物含矿物质丰度,自上而下由多到少排列。

食物中许多矿物质来源于动物,包括水产品,有许多食物来自于海中,直接从海水中吸收。

香薷

植物中矿物质来自于一般土壤,只有极个别植物与岩石中矿化有关,例如安徽铜官山一带的海州香薷,它是找铜矿的标志。有它必有铜矿,它只生长在铜矿区。

植物中所有矿物质只有离子状态才能被人体摄取,即它们呈氧化物或盐类存在于土壤,这些氧化物或盐类在地下水中分解成阳离子(另一半成阴离子)或者络合物,被植物体所吸收,吸进植物体后或成有机盐,或仍属无机盐。被人吸收后也有可能化合成新的有机盐,或仍以原有机盐或无机盐状态进入人体组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