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精神的近代精神

如题所述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首的一副对联。对联反映了办学者育才的强烈愿望,但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岁月,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据统计,《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收录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名人3005人,湖南籍仅23人,仅占0.77%。二十四史载入5783位历史人物,湖南籍只有55人,仅占0.95%。但是,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种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有116人,占9.4%,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在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籍的83人,占10.9%。黄埔军校出身的330个名将,湖南籍的有81人,占24.5%。无怪乎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举世无出其右”。在人才杂志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中列举的495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有89人,占18%,其中党的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有13人,占48%;在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54名中将以上的将帅中,湖南籍有73人。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无怪乎1986年7月1日侨居美国华人主编的《北美日报》社论中也认为:“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
应对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湖湘文化必须努力浸润现代人文精神,湖南人性格基因必须进行新的组合,并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当今的世界潮流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从国内环境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新起点,至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 从国际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正在变成名符其实的地球村,不管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什么险阻和曲折,“人类有朝一日总会共同进入太平盛世,共同进入大同之域”(季羡林语)。  一些西方学者曾经预言:在全球形式的未来世界中,文明将从西方转向东方。早在1972年5月和1973年5月,著名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进行的《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两次对话中,汤因比就断言:中国文化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器和融合器。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人类的希望。他甚至预言:“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其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既是多元的也是和谐的。很难想象用一种模式、一种价值观来统一,由一个国家来领导。   历史学家希望中国在人类进入大同之域时,应当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他们的依据是崛起于东亚大陆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连续性文化”,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能够发挥融合器的作用,“中国的统一政府在以前的两千二百年间,除了短暂的空白时期外,一直是在政治上把几亿民众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汤因比)。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天人合一、中庸协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是其三大内涵。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热情浪漫,德国人的严谨高效,美国人的豁达开放,日本人的善采异邦,俄国人的沉毅豪放,......都有可之处。把中国人的勤谨中庸与西方人的张扬开放相结合,力求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就能熔铸良好的性格。 湖湘文化,作为湖南这块土地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从南宋开始,在各省区中就跃居先进行列,特别是近代以来,湖湘文化更富生气和生机,在造就湖南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湖湘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良传统,如讲入世,任人力,重躬行,通变化等等。也不断从外来文化中吸收了新的营养,克服了封建时代士人或重实行而黜玄想,或耽于性理而忽视事功的两种倾向。 以经世致用为特征的湖湘学风,十分注重引导人们走向实政、实用、实行的经邦济世之路,贵实践而耻空谈,主张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通经学古而致诸用,以天下为己任,研究有用之学和社会实际问题,而不是只寄情于山水、埋头于经史、着笔于风花雪月,做到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出为良臣,处为良士,经邦济世,治军治国。
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和谐相处,是湖南文化环境的一大特色。南岳大庙之中,道教与佛教在一个庙内和谐相处;在岳麓山,山下有儒家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山中有佛教的麓山寺,山顶有道教的云麓宫,均能在一山和平共处。在文化与人的关系上,近代湖南先哲主张,“合中西两洋文化一炉而冶之”,为“改造中国与世界”造就“新民”。 湖湘文化和湖南人的精神,毕竟是脱胎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如合群性缺乏,封闭守旧观念和小农经济思想较浓等弱点,以及忽视生产流通领域的倾向,至今仍存在着消极影响,这是需要加以克服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对经商的人来说,没有谈不拢的生意,只有谈不拢的利益。谈生意需要妥协,需要退让,直而不弯,进而不退,生意就很难做成。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不善经商和经营的湖南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做生意与搞革命是不一样的,不能太刚、太强、太硬,需要柔,需要刚柔相济。
在造就一代新人的问题上,陈天华、宋教仁、禹之谟等人,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问题,只是由于他们较早地牺性了,这一全新的文化观念没有变成现实,后来却由杨昌济、毛泽东等人变成了现实。主张“合中西两洋文化一炉而治之”的杨昌济,为实现“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崇高理想,他“以直接感化表扬为己任”,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擎天大柱均出于他的门下。 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曾经强调,新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就是指每个人在体能、知识、智力、技能、潜能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其实质是人的智慧潜能的开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实现从重物质、重资本到重人才的转型,并已实现了从依赖物质资源到依赖人才资源的战略转变。
当今,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世界性的文化开放与汇流,使培养熔铸世界文明精华于一炉,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代新人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见的“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的“全新的人”将会在地球上出现。中国的未来需要大家巨匠,只有兼收并蓄,贯通今古,融合中西,才能培养造就新一代的大家巨匠。
湖湘文化在新的时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湖南人的性格需要改造,需要再一次“辨同异、合中西”,需要在三湘大地再造“新民”。除“合中西两洋文化一炉而冶之”外,还应当注意发挥远缘杂交优势,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种联姻,对培育更加强壮的后代具有重要影响。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炎黄子孙,号称为“龙”的传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