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吐蕃两次和亲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两次和亲分别是: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并被松赞干布封为王后、觉蒙、朱蒙,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薨逝。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也被封为王后、觉蒙、朱蒙,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薨逝。

两次和亲背景:

    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初年的时候,中原政权日益强大,且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而西南地区正处于发展期的吐蕃,此刻迫切需要来自唐朝的技术和文化,因此吐蕃人一边向唐朝展示武力,一边向唐朝要求和亲。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对此断然拒绝,松赞干布并不放弃,他一边在大唐周边攻城掠地,一边继续向唐朝求亲。并且在公元639年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为妃,将强大的泥婆罗也拉上了自己的战车,对唐朝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唐太宗此时为了准备征伐高昌,也不得不与吐蕃妥协,在公元640年答应了吐蕃的求婚,当然唐太宗也可能是出于限制吐蕃的目的,他没有把自己女儿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而是把任城王李道宗的一个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入藏:当时,唐朝刚刚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唐中宗昏庸无能,在与吐蕃的战争中显得毫无办法,而上台不久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为了威慑吐蕃各部,于是向唐朝求婚。由于当时中宗身边处于婚嫁年纪的女儿都是跟他一起经历过贬谪生活的,他舍不得外嫁,并且这些公主大多都热心于政治,根本不愿外嫁。于是他将嗣雍王李守礼的一个女儿收为养女,并封为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

两次和亲结果(影响):

    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她带去了大量的人员和物品,特别是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她带去了农书、佛经、历法等等典籍,还有很多的乐师、技师和文士,之后她又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从中原吸引了很多的人才到吐蕃,这些科技和文化大大的提升了吐蕃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吐蕃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使得普通吐蕃人对唐朝的态度变得非常友好。吐蕃从文成公主的和亲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但是唐朝反而是对吐蕃放松了警惕,而吐蕃在实力进一步增强后则连年掠夺唐朝边境地区,使唐朝损失惨重,因此唐朝这次和亲活动的目的可以说完全没有达到,只是直接的创造了一个威胁自身一百多年的对手。

    金城公主入藏:金城公主进藏之后,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努力的想实现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和平,最终双方实现了表面上的和平,并在甘松岭开放了互市。可以说她的存在为唐朝赢得了积蓄力量的时间,使得后来的唐玄宗能够与吐蕃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从这方面来说,吐蕃从这次和亲活动中没有取得什么好处,而唐朝则基本上达到了和亲的目的。

总结:

虽然她们都为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文成公主的和亲与金城公主和亲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同。首先从背景来说,文成公主入藏时两国的国力大致相当,而金城公主入藏是唐朝的国力明显不如吐蕃;从陪嫁品来说,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很丰富,其中有很多科技类的嫁妆,而金城公主的陪嫁品则寒酸了很多,科技类的嫁妆几乎没有;从在吐蕃的遭遇来说,文成公主的吐蕃受到了赞普的喜爱和百姓的爱戴,而金城公主在吐蕃宫廷受到了欺压,以致骨肉分离,在民间也没什么影响力;而从和亲的效果上来说,两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但文成公主的和亲间接的为唐朝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而金城公主的和亲则是为唐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18
看这篇同名论文
历史上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研究都比较多,也对这次和亲行为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唐朝初年的时候,中原政权日益强大,且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而西南地区正处于发展期的吐蕃,此刻迫切需要来自唐朝的技术和文化,因此吐蕃人一边向唐朝展示武力,一边向唐朝要求和亲。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对此断然拒绝,松赞干布并不放弃,他一边在大唐周边攻城掠地,一边继续向唐朝求亲。并且在公元639年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为妃,将强大的泥婆罗也拉上了自己的战车,对唐朝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唐太宗此时为了准备征伐高昌,也不得不与吐蕃妥协,在公元640年答应了吐蕃的求婚,当然唐太宗也可能是出于限制吐蕃的目的,他没有把自己女儿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而是把任城王李道宗的一个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1]
在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她带去了大量的人员和物品,特别是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她带去了农书、佛经、历法等等典籍,还有很多的乐师、技师和文士,之后她又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从中原吸引了很多的人才到吐蕃,这些科技和文化大大的提升了吐蕃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吐蕃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使得普通吐蕃人对唐朝的态度变得非常友好。吐蕃从文成公主的和亲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但是唐朝反而是对吐蕃放松了警惕,而吐蕃在实力进一步增强后则连年掠夺唐朝边境地区,使唐朝损失惨重,因此唐朝这次和亲活动的目的可以说完全没有达到,只是直接的创造了一个威胁自身一百多年的对手。
当然文成公主本人在吐蕃享有很高的声誉,松赞干布对她也很尊敬,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又在吐蕃生活了三十多年,她死后,吐蕃给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表现了吐蕃人民对她的喜爱。有人认为文成公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女外交家,但是我觉得享受到实惠的只有她的婆家吐蕃,她的娘家唐朝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实惠。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死在吐蕃。之前一年,掌握吐蕃实际控制权的禄东赞家族通过文成公主再次向唐朝求婚,要求太平公主下嫁,[2]武则天当然不舍得最喜爱的小女儿嫁到吐蕃,于是唐高宗为太平公主修建太平观,并以太平公主已出家为由拒绝了吐蕃。[3]
在唐朝与吐蕃长期的战争中,双方又进行了一次和亲,就是著名的金城公主和亲。当时,唐朝刚刚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唐中宗昏庸无能,在与吐蕃的战争中显得毫无办法,而上台不久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为了威慑吐蕃各部,于是向唐朝求婚。由于当时中宗身边处于婚嫁年纪的女儿都是跟他一起经历过贬谪生活的,他舍不得外嫁,并且这些公主大多都热心于政治,根本不愿外嫁。于是他将嗣雍王李守礼的一个女儿收为养女,并封为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4]
这次金城公主的嫁妆就不像文成公主那么丰盛了,特别是科技方面的内容几乎看不到了,这反映出吐蕃的科技水平已经不需要唐朝的帮助了,这不得不说是文成公主进藏的嫁妆太过丰盛的一个后遗症。
金城公主进藏之后,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努力的想实现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和平,最终双方实现了表面上的和平,并在甘松岭开放了互市。可以说她的存在为唐朝赢得了积蓄力量的时间,使得后来的唐玄宗能够与吐蕃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从这方面来说,吐蕃从这次和亲活动中没有取得什么好处,而唐朝则基本上达到了和亲的目的。这是金城公主的和亲与文成公主的和亲活动的不同之处。
同时这位金城公主的待遇与她的曾祖姑文成公主可谓千差万别,在原本的婚约中,她应该嫁给尺带珠丹的儿子,但在送亲路上吐蕃王子意外身死,为了完成这次和亲,金城公主只得嫁给了尺带珠丹。后来她与尺带珠丹生的孩子也被赞普另外的妃子强占了长达一年的时间,这导致了金城公主身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金城公主嫁入吐蕃的时候才13岁,她独在异乡,心中的苦闷无处抒发,这导致她四十多岁就死了。
吐蕃与唐朝是两个独立的政权,唐初,吐蕃和唐朝都处在强盛的时候,双方的和亲更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意气之争,和亲成功之后松赞干布也上书唐太宗,宣称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尺带珠丹跟金城公主和亲时,吐蕃的国力还处在上升期,唐朝的国力正处在恢复期,双方可以说是各取所需,和亲成功的时候赞普也与唐朝约为“甥舅”关系。但是之后唐与吐蕃的战争仍然连年不绝,唐玄宗时期唐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吐蕃后来趁着安史之乱之机攻占了唐朝的都城长安,由此看来,这次和亲取得的效果也比较短暂,双方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仍然是战争不断的。
其实从公元706年,也就是在金城公主入藏之前,唐与吐蕃已经开始了会盟的谈判,一共持续了一百多年,前后八次,最后一次就是长庆会盟。长庆会盟反映的是在吐蕃和唐朝的国力都下降之后和平成为了两者的共同选择,这次不需要联姻双方就能达成一些表面的和平了。
综上所述,虽然她们都为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文成公主的和亲与金城公主和亲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同。首先从背景来说,文成公主入藏时两国的国力大致相当,而金城公主入藏是唐朝的国力明显不如吐蕃;从陪嫁品来说,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很丰富,其中有很多科技类的嫁妆,而金城公主的陪嫁品则寒酸了很多,科技类的嫁妆几乎没有;从在吐蕃的遭遇来说,文成公主的吐蕃受到了赞普的喜爱和百姓的爱戴,而金城公主在吐蕃宫廷受到了欺压,以致骨肉分离,在民间也没什么影响力;而从和亲的效果上来说,两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但文成公主的和亲间接的为唐朝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而金城公主的和亲则是为唐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所以,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宁愿轻视文成公主的和亲而赞扬金城公主的和亲。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林弘.从杜诗管窥唐朝和亲.杜甫研究学刊,2005(3).
[3]彭京伟.也说唐蕃和亲.大众文艺,2009(21).
[4]陈松,黄辛建.唐与吐蕃首次遣使互访史实考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
[5]张宁彬.浅谈佛教传入吐蕃的原因.传承,2009(8).
[6]闫祖年.评金城公主入蕃联姻之历史贡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3).

[1]、《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贞观十四年第13条“丙辰,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
[2]、《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调露元年第15条“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论塞调傍来告丧,并请和亲···
[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开耀元年第8条“及吐蕃求和亲,请尚太平公主,上乃为立太平观,以公主为观主以拒之···
[4]《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唐纪二十四,景龙元年第5条“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