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该教什么,要如何教

如题所述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古诗文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以当今发行量最大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47首,古文4篇,约占教材总量的13%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词36首,没有古文,约占教材总量的12%。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不由得我们不认真思考:古诗文我们应该怎么教?

准确理解古诗文内容
古诗词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用词精炼,二是爱用隐语。谜语是中国描写诗的始祖,诗人总喜欢别人仔细揣摩自己的诗,而读者总想把诗中所掩盖起来的事件看清楚。如此,两者的喜好,让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意象和用典。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知道其中所含有的典故,不知道诗文中出现的事物所表示的意象,就很容易把诗词解偏。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很多老师教这首诗的时候,一般是这样解释诗词意义的:“红红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去了,眼前是奔腾的黄河水向东流去。我们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需要再上一层楼。”仿佛王之涣只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登高才能望远的理念,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在前两句中还有着别的意思悄然隐含在文字深处。
在这首诗中,“白日”和“黄河向东流”具有别样的意思。“白日”一般指“生命”“青春”,“滚滚东流的黄河水”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样暗指青春流逝、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了解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前两句是不是隐隐有一种面对岁月流逝而生发的无奈?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讲得这么清楚,但老师心中一定是要知道的。
什么是意象?关于意象,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象,指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意,是作者的心意体验、思想情感。有一份独特的感受,通过内心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形象,称为意象。它是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愫和独特象征意义。例如:“鸿雁”象征着“思乡,信使”,“杜鹃”象征着“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东篱”比喻“出尘脱俗之境”,“菊花”象征着“高洁品质”……
诗词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各种的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体会到诗词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才不会把诗词的意义解偏。

理解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
要想真正理解诗文中的情感,必须让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4
1
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小,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作于王安石晚年,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创作此诗时,他重返政治舞台,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潇洒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2.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以唐宋为主,兼顾明清。在这一两千年间,中国社会不停地发生着演变。安治、动乱……动荡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古诗词的演变与繁荣。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 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殊不知,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社会由盛转衰。历经八年安史之乱,经历了两千多个日夜的漂泊,终于传来了土地被收复的消息,杜甫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见,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时代的映射。
3.人文背景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资料。
如《元日》一诗提到了春节的习俗, “桃符”“屠苏”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2
学法引导——厚在策略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品读悟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1.读通读顺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诗 词读通、读顺。多种方式的朗读是突破诗词“点”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一是可以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学间合作读,以检查字音和节奏的正确性;三是可以个别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检查,明确字音。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诗词内容,是实现“短文厚学”的重要保障。
2.品味含义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了。每首诗都有“文 眼”,俗称重点字,也就是全诗的“点”。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到“面”,体会诗词的内涵。因此,品味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小组讨论等途径初步理解字词含义, 同时进行策略上的指导,如换词法。若要理解《清平乐?村居》“溪头卧剥莲蓬” 一句中“卧”字的精妙,可以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等其他词,让学生体会有何不同。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卧”的情境和“卧”的情趣。
3.展开想象
在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这样,文本才会更加厚实、饱满。教师可以结合课前收集 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一是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教授叙事性诗词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李白的性格展开想象:面对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会想什么?学生可以从回忆、盼望、惆怅等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诗中表达的送别的深情,不用教师强调,学生也能理解了。再如《长相思》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性格展开想象:“风雪夜独居军营,诗人会想什么?”对于十一二岁学生来说,家里温暖的床、母亲的拿手菜甚至父亲的责骂都是他们想象的内容,由己推人,学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就不难理解诗中淡淡的思乡之情了。
二是想象故事情节发展。进行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读写结合,进行扩写。如《赠汪伦》一诗,学生品味词语含义后,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分别时,汪伦会唱什么歌?”“听到歌声,李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从多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后,学生可以将二十八个字的诗歌扩展成上百字的现代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是想象特定环境。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同时,还可以想象特定的环境背景。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进行背景资料补充后,教师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安史之乱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切毁于战火, 那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通常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难理解了。特定的背景造就特定的作品,教师课前收集的资料此时可以“大展身手”,辅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学习古诗词,使原本枯燥、单调的古诗词的课堂变得生动、饱满起来。
4.明理知情
通过品味词语含义、多角度想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怀。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次。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一是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如果在学生想象、资料补充的基础上,将杜甫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会更直接触动学生心灵。
二是用音频资料辅助教学。悠扬的古琴、琵琶、古筝等乐曲的使用,可以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优美的旋律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意、领悟诗情。
三是用板画辅助教学。如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绿柳、春雨等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诗中蕴含的情境之美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总之,在读熟、读透诗词的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辅以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诗情、诗意, 这样,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就会变得丰富、 厚重。
3
课后拓展——厚在积累
为了让古诗词教学变得厚重,内容与数量的积累尤为重要。
1.积累同一主题的不同诗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大多按照统一主题归类安排。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同类主题的其他古诗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古诗词,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思乡主题的一组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 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描写童年生活的一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入同主题的其他古诗词, 增加学生的诗歌储备量……长此以往,学生可以接触、学习教材之外的许多篇目, 古诗词的积累会不断丰厚起来。
2.积累作者的其他诗文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这方面进行补充。比如,学习李白的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补充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豪放不羁;学习杜甫的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吟诵诗人的其他诗篇,充分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王维的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人的经典作品,理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特点…… 总之,广泛的诗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提高古诗词修养。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背诵与记忆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横向、纵向积累,不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还可以从内容与数量上使古诗词教学变得厚重起来。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备课时广泛收集资料,可以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上,通过多方式朗读、多途径品味词语、多角度展开想象等教学策略,可以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课后,通过对同主题诗文与同作者不同作品的大量阅读,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由此达到古诗词教学“短文厚学”的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