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58

如题所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 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 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感负措施.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 ? 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制造悬念和问题.低年级的语文教材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将本地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录像找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泼水场面的热闹和欢乐,理解课文结束后又利用象脚鼓、葫芦丝伴奏,让事先穿好傣族服饰的学生跳傣族舞,用小树枝泼水,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兴趣很高,收效也很大。再如《坐井观天》、《小白兔和小灰兔》两课,教学中不仅充分利用头饰,音乐、要求学生自学后自主设计语言、动作表演,还鼓励学生对有关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如《坐井观天》可假设:有一天,青蛙从井底出来了,它会想什么?说什么?又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先不讲这个故事,而是用课件展示一幅“一瓶水和一只乌鸦”的图,启发学生想象,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讲自己的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把瓶子放斜,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空心的草杠子,就能像我们平时喝饮料一样喝到水了。”这些想法,尽管有的很幼稚,有的也不实用,但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锻炼。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可采用有趣的与变换的形式,让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乏味。比如利用电影、录像、多媒体教具等手段,还可采用游戏与模拟等方式,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联系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运用情境教学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仿佛身临其境,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健康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精心设问,问题要有新鲜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很不稳定,学习主要是凭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的课文才会积极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阅读教学中的设疑,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 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选择设疑之点。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 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 1 )比态度:学习 1 — 3 自然段。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完白菜,当老山羊把白菜送给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比一比小白兔和小灰兔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 ?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与文相配的第一幅插图,回答“小灰兔怎样 ? 小白兔呢 ? 小灰兔看到小白兔不要白菜,只要菜子会怎么想 ? ”让学生形成悬念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学习。( 2 )比表现:学习 4 — 6 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俩到家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 课文是怎样写的 ? 抓住重点词:①“种菜”,说明小白兔怎么样 ? ②“就吃”说明小灰兔怎么样 ? 接着循因索果,进行对比,因为小白兔勤劳,白菜“长大”了;因为小灰兔懒惰,白菜“吃完”了。(这为理解重点句做了铺垫)( 3 )比结果:学习 7 — 9 自然段,比较小灰兔吃完了白菜是怎样做的 ? 小白兔这时挑着一担白菜去干什么 ? (小灰兔把白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了。)小灰兔为什么“奇怪” ? 小白兔是怎样回答的 ? 小灰兔不明白,当初小白兔从老山羊那儿要的是菜子,怎么现在成为白菜了 ? 小白兔挑的白菜是哪儿来的 ? 听了小白兔的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小灰兔才懂得了小白兔自己种白菜,收了许多白菜,只有自己劳动才能生活得好的道理。
三、加强诵读,强化兴趣
“读”是语文能力的关键,而其能力的提高把语文课上得“书声朗朗”是我的一贯做法,且长期以来注重朗读、默读、齐读、轮读、个读等形式的训练。我与学生达成共识并形成制度:每天阅读十五分钟。(当然是课外阅读)在每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挤出时间“美文欣赏”,要求学生自制录音带,配乐朗诵;平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读一篇“向你推荐的好文章”,读一篇你自以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习作、朗读比赛……这些活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那种踊跃参与的激情常感动着我。诵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诵读,加以消化、吸收,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
1 、要注重激励。在朗读过程中,要注重激励的作用,以激励为主,使学生感到成功,享受成功的欢乐,从而收到读有长进,读有所得的效果。如《找春天》一文,我是这样激励学生的: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我从男生、女生灿烂的笑容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快乐;孩子们听了我的表扬个个脸上了开了花,越读越开心。
2 、形式要多变。在学生的朗读兴趣被激发以后,还要能持久,这就要求教师能变换各种朗读形式,可以有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引读、接力读、分角色读、轻声读、有表情地朗读等。通过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四、课外延伸,持续发展学生阅读兴趣
课本知识往往比较单一,知识面窄,甚至会使学生感到疲倦、乏味。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课外阅读是学生想象、创造的另一个天地。如选择、推荐好书让学生相互传阅;开展读书竞赛,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阅读;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朗诵或演讲活动,培养学生敢说、敢做、敢创新的精神。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仅限于课上是不够的,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学了《悯农》、《锄禾》,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查找哪些古诗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背一背;学了《司马光 》,就向学生介绍这我国古代机智少年急中生智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很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行之有效,就是好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由 “ 要我学 ” 变成了 “ 我要学 ” 。 因此,教师应不断探求更优秀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