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的作文

如题所述

翻开古典诗集,读孟浩然、王维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读白居易、杜甫你明白了什么是忧国忧民;读李清照、辛弃疾你了解了什么是婉转如风,什么是豪放如雷……而读苏轼,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纵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来赞扬他,纵有礼部尚书的官职,纵有文忠的谥号,我想这也不能也还不够概括苏轼有名望的一生。
提起苏东坡,中国人总是联想到他的豁达、乐观。古往今来在生死场上镇定自若,笑向刀斧丛林的英雄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声,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并不多,但东坡就是特殊的一个。
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
他!他是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憎恨邪恶暴力的人,一个瑜珈的修行者,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幽默的大师,但这还不是以道出他的全部。但正是他的道佛思想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的人生,凡事都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政治身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他的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还曾坐过130天的监牢,至于罪名,真正称得上“莫须有”。
东坡因为“马台诗狱”的案件被贬到黄州时,他的弟弟说过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但他与友人屋全于南长江边筑“快哉亭”,并酒后欣然赋诗“落后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显青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当他被贬到海南时,他写道:“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天水之中,九洲在瀛海内,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在劳作时,觉得劳而有获,心中欢喜,他写出:“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茶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可见他处在逆境之中仍乐观、豁达的对待人生。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知道他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他清新豪健,独具风格的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同样是写杨花,彭无逊在田园间有“点点挂作,雪绵松润,为君襄泪”,而苏轼在遭贬路途中唱出了:“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满江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葬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他既写花又写人,情春伤别,婉约风格,真是独树一帜。
同样是咏梅,吴文英在沧海亭边说:“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梅冻蕊。”陆游在阡陌中曾作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东坡却婉转的道出:“无骨那愁瘴露,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草绿毛么凤。素面翻羽,嫌粉涴、洗妆不退红唇,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同样是写春,黄庭坚在墙角边漫步时欣然赋诗:“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夫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而苏东坡溜达于林木之间时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他才华横溢,诗文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
在荒芜大漠之中,他题作:“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问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不足怪者。”在黄河边上他吼出了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足以见他的乐观与豪迈。在月下他低声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山脚他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是平和而又豪健的诗。
读着他那婉约的诗词,感觉如沐春风,微风拂面时那一阵全身舒爽的感觉。
读着他那毫放的诗词,感觉如涛涛江水,以迅雷之势,东流赴洋,如万马奔腾,在草原上齐啸而过。
读着他的诗词的同时,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处事达观的态度,读懂了他面对逆境时豁达,读懂了他的“事不臆断而有无,可乎?”的执著,读读了他“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读懂了他……
稍微写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5
苏轼是一个豁达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苏轼每到一个贬戍的地方,就放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走下河滩,寻找一种解脱.与其说游山玩水不如说是为了一种解脱.在山水间,不仅仅看见的是美丽和寂然,而是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独自的思.不断的思考人生的问题,着使得他能够忘记或暂存痛苦,寻求解脱.其中从孤傲到成熟就是在山水中得到实现.
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从出生到圆寂到成佛总是带有神秘的色彩.当然佛教的理念力量也一直影响着世人.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着.不去介绍佛家思想了.苏轼在流放的路上寻访高僧,接受了佛家思想,逐渐佛理化了自己哀愁和痛楚.就是说佛家思想再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是最有效果,当然大文豪也是如此.苏轼也叫苏居士,所谓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苏轼作居士近半生,许多的诗词都是有丰富的哲理.正是这种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脱,作到所谓的乐观,豁达.
喜交朋友,不论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会朋友遍地,从农民到文人到侠客官员.还有许多的朋友长途跋涉到海南寻找他.可见其赤子之心.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的朋友信任爱戴.因此再危难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帮助他,他也能够快乐的度过艰苦的生活.
以上是苏轼的豁达之道.从某个角度分析,文人是矛盾的,苏轼也是.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人,对待名利淡泊但是心中会存有丝丝消极.这与佛家思想的趋向不无关系.所以表面淡然豁达,内心虔诚淡泊,消极.似乎矛盾但是实质上是相通相容的.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性的趋势或遵循佛家的理念,所以必然产生淡泊名利,但是也就产生了消极的概念.总之苏轼的豁达是矛盾的综合体,豁达是外显出来的,消极淡泊在心中.
第2个回答  2015-01-21
翻开古典诗集,读孟浩然、王维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读白居易、杜甫你明白了什么是忧国忧民;读李清照、辛弃疾你了解了什么是婉转如风,什么是豪放如雷……而读苏轼,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纵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来赞扬他,纵有礼部尚书的官职,纵有文忠的谥号,我想这也不能也还不够概括苏轼有名望的一生。
提起苏东坡,中国人总是联想到他的豁达、乐观。古往今来在生死场上镇定自若,笑向刀斧丛林的英雄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声,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并不多,但东坡就是特殊的一个
他!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
他!他是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憎恨邪恶暴力的人,一个瑜珈的修行者,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幽默的大师,但这还不是以道出他的全部。但正是他的道佛思想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的人生,凡事都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政治身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他的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还曾坐过130天的监牢,至于罪名,真正称得上“莫须有”。
东坡因为“马台诗狱”的案件被贬到黄州时,他的弟弟说过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但他与友人屋全于南长江边筑“快哉亭”,并酒后欣然赋诗“落后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显青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当他被贬到海南时,他写道:“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天水之中,九洲在瀛海内,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在劳作时,觉得劳而有获,心中欢喜,他写出:“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茶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可见他处在逆境之中仍乐观、豁达的对待人生。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知道他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苏欧”,他清新豪健,独具风格的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同样是写杨花,彭无逊在田园间有“点点挂作,雪绵松润,为君襄泪”,而苏轼在遭贬路途中唱出了:“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满江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葬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他既写花又写人,情春伤别,婉约风格,真是独树一帜。
同样是咏梅,吴文英在沧海亭边说:“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梅冻蕊。”陆游在阡陌中曾作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东坡却婉转的道出:“无骨那愁瘴露,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草绿毛么凤。素面翻羽,嫌粉涴、洗妆不退红唇,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同样是写春,黄庭坚在墙角边漫步时欣然赋诗:“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夫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而苏东坡溜达于林木之间时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他才华横溢,诗文与众不同,有独到的见解。
在荒芜大漠之中,他题作:“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问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不足怪者。”在黄河边上他吼出了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足以见他的乐观与豪迈。在月下他低声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山脚他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是平和而又豪健的诗。
读着他那婉约的诗词,感觉如沐春风,微风拂面时那一阵全身舒爽的感觉。
读着他那毫放的诗词,感觉如涛涛江水,以迅雷之势,东流赴洋,如万马奔腾,在草原上齐啸而过。
读着他的诗词的同时,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处事达观的态度,读懂了他面对逆境时豁达,读懂了他的“事不臆断而有无,可乎?”的执著,读读了他“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第3个回答  2017-09-09
苏轼耍过流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