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简介100字

如题所述

1、人物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2、人物生平

    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

    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3、人物影响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

  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

  茨威格在德语文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在世界上广受欢迎,是翻译语种最多的现代德语作家,更因为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人性的关怀、回旋着深入骨髓的心灵旋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6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