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尊敬老师、孝敬父母、改变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5-2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精神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感恩”一词在有些人看来已经起过时了。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最终,这五名贫困大学生由于不感恩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另有一篇题为《他们为何忘掉恩人》的报道,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遭到所助学子冷落的事情。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还有一报道说,一初中生为了抗议父亲的严厉管教,在饭里下毒药害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甚至还有学生伤害老师的事件不只一次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最近,我在学校的一个班上作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为父母生日送过祝福的占30%不到,记得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母亲节)的占20%不到。
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有孩子家长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小时候很听话,长大以后就不听话了呢?特别是升初中以后,一天比一天调皮,一天比一天不听我的话了,越来越不懂事了,个性也越来越强了”。还有些家长干脆就“全权”拜托老师:“我已经管不了他,只能靠老师您了”。
大量的事实让人不能不深思:其中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不健全,教育的现状是绝大部分学校过多地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淡化德育。特别是感恩教育这个主题,有的完全是流于形式,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着重的只是材料写得好不好,汇报讲得好不好,而没有注重实效。这种状况的存在与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把感恩教育这一主题贯穿到我们教育工作中去呢?
本人认为,感恩教育的基础是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因为孩子接受最早而又最多的教育是来自家长与老师,不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的孩子是绝对不懂得感恩的。所以我们要从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开始,从小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提倡“孝”和“敬”,不是怀古倒退,而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它是建立在民主、平等以及尊重子女权利基础上的“孝”和“敬”,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倡“孝”、“敬”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建立和谐社会体系的需要,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怎样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
第一,告诉孩子孝敬父母是立身处世的根基。要让孩子知晓,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孩子在家里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那么上学以后就会尊敬老师,长大成人到社会上就会尊敬领导、尊重同事,立身处世就有了根基。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以血肉之躯、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敬、不思报答的孩子,在一个集体中生活或工作时,能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能有多少奉献精神?因此,及早将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注入孩子的血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第二,利用典故、富于情趣的故事教育孩子。讲述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孝敬父母的典故来教育孩子很有说服力。像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张良取履敬老父;李密陈情报祖母等传说和故事在神州大地可谓家喻户晓,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可以选些名人敬母的故事,像郭沫若教子种“妈妈树”,让孩子寄托一片爱母之情,以祈妈妈早日康复;陈毅敬母——为生病母亲洗尿裤之事;老舍的“母亲给我的是生命教育”;这些故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也可讲我们身边的故事,如湖南怀化学院的大学生洪战辉,十多年来,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照顾患病的父亲和捡来的小妹妹,最后他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身边的人物教育身边的人,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教育孩子孝敬家庭外的长辈和老人。在老一辈中,无论事业上贡献很大的人,还是平凡岗位上工作着的人,都值得社会尊敬。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优秀品质和作风,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知识,都是孩子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孩子们对长辈说话有礼貌,举止文明,让路让座,这是一个有良好教养的表现。任何对老年人粗鲁的态度或虐待、遗弃老人的恶劣行为,不但要受到舆论批评和谴责,严重的还要绳之以法。
第四,教育孩子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比如,帮助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努力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父母争光,分担父母的劳苦和忧愁,父母病了或身体不舒服要主动探望照顾。从小多为父母着想,长大了就会孝敬父母。因此,我经常在班上组织一些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其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用行动感谢父母”。同学们把自己父母的生日都写在一个备忘录上,然后分月统计,每月定期检查有父母生日的同学的感恩行动,并在班会上评选出最有孝心的学生,作为班上的学生标兵,特别突出的推荐到学校,并适当奖励。
第五,教育孩子还需要老师、家长以身作则。即身教重于言传,要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到你自己就是孝敬父母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是知恩图报的人,这样无形中就为孩子树立了典范。
第六,教育孩子还需要家长、老师建立一个和谐家庭与校园。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就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影响,这种影响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中国有句古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就要求我们在孝敬父母的同时,还要尊敬师长。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如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还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注重尊敬师长。那么怎样教育孩子尊敬师长呢?
首先,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孩子。孩子在整个生存环境中,是一群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语气对孩子:“你再这样,我要揍你了。”“你胡说八道什么呀!”这种言语明显带有讽刺和不尊重的味道,因为孩子的弱小,他们只能接受,无从选择。去年的五一黄金周,我带儿子去北京旅游,那时,他才八岁。我们带了很多的行李,一路上很辛苦。到了机场,我让儿子背自己的行李,然后很信任的把大包的行李交给他,让他推着行李车去打包托运。我则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儿子是怎样做的。终于,在机场服务人员的帮助下,过了半小时,这位充满信心的小男子汉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他很大声、很自信地向服务小姐说了声:谢谢阿姨!事后我故意问他:“你为什么要谢谢阿姨呢?”出乎意料,他很自然地告诉我说:“阿姨很有礼貌,还夸我能干呢!”之后上了飞机,空姐帮他系安全带或倒饮料时,他都会像个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地说一声“谢谢。”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正因为孩子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他才会珍视自己,才会觉得在别人的眼里,他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孩子去尊重他人。
其次,言教、身教和境教也是培养孩子尊敬师长的重要途径。所谓言教,就是说平时应该灌输给孩子尊重人的思想和辨别是非的准则,哪些行为是有礼貌的,哪些行为是粗鲁的,没有教养的。在孩子发生不礼貌的行为时,应该立刻指出,并与以纠正。身教对孩子来说是最关键的。父母和老师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他们的言行,言传不如身教。从自我做起,自身做一件实实在在的道德规范的事要比对孩子苦口婆心说教十句、百句更有意义,更有说服力。我们每天早上出门上班时,都会和自己的老人说一声再见,时间长了,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进出家门主动和长辈打声招呼,并且还形成了习惯,根本无需我们的教导。尊重他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可以传授的,可以成为习惯的一种品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就是指的境教。因为年龄特征,孩子不可能具有成年人那样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他们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言行举止。古代的“孟母三迁”也就是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总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个人品德修养好坏的表现。我们的孩子只有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才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来源于罗友国博客
第2个回答  2014-05-14
a啊啊啊啊
第3个回答  2014-05-13
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