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是好老板,好老板应该怎么做

做为老板的他们,如何做才能让员工有做死也愿意的思想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9
对利润和业绩的追求,让管理者逐渐忽略甚至漠视从细微之处关心和爱护员工

每个公司在一年当中总会召开各种名目繁多的大小会议。有个有趣的现象是:通常只要公司开会,它的会议内容一定不会离开年度计划、经营目标、战略发展等这些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大问题。面对这样的会议,哪怕发言是多么绘声绘色、慷慨激昂,台下依旧发短信的发短信,画小人儿的画小人儿。原因何在?很简单,对于普通职员来说,公司的战略实施计划,与他何关?

而那些有关员工切身利益的小事,例如员工医疗保险、外地员工的户口落实等问题则被视为是鸡毛蒜皮的、不足以提到台面上来讨论的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是只言片语简单代过。

笔者还有过这样的一次会议经历。在某次公司中层讨论外派人员时,整个会议讨论的重点就是派驻人员如何在新区域开展业务、拓展市场。当笔者提议对这些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印发一下提示注意人身安全的宣传手册时,多数人表现的是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不少人认为:大学生就需要这样外派机会去锻炼,让他们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考验自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不愿意发放“生存手册”的公司里,我们却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公司都有印发各式各样的工作守则、技术指导手册,但是对于那些公司里为数不少的常年奔波在外地的一线员工,他们更多的驻外经验则来自于口耳相传,代代流传。对利润和业绩的追求,让管理者逐渐忽略甚至漠视从细微之处关心和爱护员工,从而体现公司的人本精神。更多的时候,“以人为本”沦为一句空洞口号。

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是管理者的本位思想在作祟。不少管理者经常会人为拔高下属的服从意识和能力水平,他们会认为:自己会做的事情,下属一定会做;简单的事情,下属一定会做;哪怕遇到困难,下属也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是,每个人因为年龄、阅历、经历不同,能力各有不同,试想让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情况下,独自到陌生的地域去打拼,如何保障他们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呢?如果连基本的安全都不能保障,如何安心去打拼事业呢?换位思考,如果他们是你的子女,你会全然不顾安危,将他流放异域?

管理者认为,只有企业发展、利润业绩增长这些关乎企业面子、自己面子的问题才是问题时,人性的尊严和员工的利益就显得无比渺小。在他们的眼里,这面子比人性、生命都要重要。只研究大问题,不看重小问题,反映的是企业管理者在骨子里对员工的不尊重。

有位管理者说的好,事情上没有大事,所有的大事都是小事组成的。如果一个人能把小事不断地完成,不断地细致深入地完成,不断创造性地完成,那么,他就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

其实,会议内容的大而空,是许多公司在企业管理中所犯的通病。而问题的源头就出在会议的前三排(即企业中层),根源出在主席台(管理层)。

因此,要根除管理的本位思想和大而空的心态,我们倡导管理者的共情态度。即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下属的处境,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管理者只有放下“空而大”的架子,用共情的态度来诚恳对待员工,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每当与那些个身为企业的老板或高层管理者的朋友闲侃,他们大都感到“活得很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天下来,弄得是头晕眼花,腰酸腿痛。抱怨要管好一个企业,要少活若干年。据说有的企业家为了管好一个企业弄得终日心力交瘁,有的甚至于壮志未酬就英年早逝。这样,如何当一个轻松的企业管理者,就是企业家们好好研究的课题了。

企业管理感到“累”者,多是因为“事必躬亲”或追求“尽善尽美”,唯恐企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终日处心积虑。越是这样,企业往往越是到处冒烟。不是这儿有事,就是那儿出了点麻烦。不亲自处理又不放心,结果,奔波劳累之极而收效甚微。据说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就是明末的崇祯皇帝朱由捡了,但他最后不仅亡国而且自己也吊死在了煤山。看来,勤政和业绩有时也是不成正比的。怪不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开头就说:“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这样,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艺术了。笔者回想多年来管理企业的成败得失,认为要想轻松、高效地管理企业,有这么几项可能是应该遵循的。 

1.要分级管理而不要越级插手问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进行必要的分级管理。主要管理者不要一竿子插到底。那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对下属的管理人员要在明确责任和奖罚的基础上,让他们有职有权。即使碰到问题,只要不是事关企业大局的问题,也要所属的部门自己去处理和解决。这样,管理者不仅能从管理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只要管理几个人就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够充分地调动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高度责任感。管理者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或重大决策。 

2.多想、多看,少说、少干。这是高明管理者的必须掌握的原则。千万不要大事小事都要“事必躬亲”。你只有站在一旁观看,才能真正“旁观者清”而避免“当局者迷”。才能更公正、更有效的判断是非曲直。才能真正看清那些事情是企业应该坚持的,那些事情是需要改进的。即使你比你的下属干得还要好,也不要事事都亲自去干。必要时给他们示范一下即可。作为一个元帅如果必须亲自去冲锋陷阵,作为一个教练如果必须亲自到运动场上去拼搏,不能说明这支军队的强大和运动队的水平很高。而是说明他将寡兵弱,可能离失败为期不远了。正象演戏一样,如果管理者在台上又唱又跳,让职员们在台下指手划脚地挑手病,这样的情景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轻松管理企业而又驾驭全局就要多当裁判少当运动员,多当导演甚至观众而少当亲自登台的演员。 

3.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分清什么是企业的大事,什么是企业内无关紧要的小事。凡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对待,决不可等闲事之。而大事往往不是每天都发生的。对于那些个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让下属部门按照分工自己去解决。不要陷于繁琐的事务之中而不能自拔。被那些个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小事搅得晕头转向而影响了大的决策。但是,也要敏锐地观察企业发生的事情;只是心中有数而不表态而已。在原则问题上的表态能一针见血,自然小事别人也不敢马虎你了。

4.要豁达大度,不要小肚鸡肠。“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古人称道的所谓大智大勇。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培养自己一种处变不惊的素质,以对付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即使企业陷入困境,也要有毛泽东那种“大不了再上井岗山”的气魄。对下属,即要严格要求,又要适当容忍。不要听风就是雨,也不要时时盘查,事事追究。必要的时候,也要睁只眼、闭只眼,看见全当没看见。只要不影响企业的重大利益,对一些事情不必去兴师动众地深查深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尤其是下属管理人员,还要适应照顾他们的“面子”和威信,以便今后更好地替你办事。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甚至会有“一念之差”。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容人之量,很难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也很难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要知道:如果养活一班没有缺点的“圣人”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 

5.管理企业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的管理制度在颁布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颁布之后不要朝令昔改。即使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不必手忙脚乱。有些问题可能会越问越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问题会自行消失和解决。中国很多事情都是无为而治,改革初期,农村基础组织瘫痪的几年间正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几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你越想管细管严,管得滴水不漏,反而会越乱。很多时候有心裁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6.不要事事追求“尽善尽美”。很多企业管理者,都想把自己管理的企业办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企业。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完美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过分的完美无缺了,往往就要走向反面了。一个由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体组成的企业,要想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毛泽东时期,几年就是一个大的政治运动,不照样还有贪污腐化的分子嘛。后来,他老人家不得不感叹地说:房间一天打扫二十四小时也还会有灰尘。

古人云:宁静致远,虚怀若谷。企业的管理者只有摆脱繁琐的事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正确地权衡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利弊得失,才能更好地考虑企业的发展大计和重大决策。当然了,要轻松而对高效地管理企业,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无为而治”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或基础。企业的管理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十分熟悉所管企业的人和事。还要有一定的肚量或胸怀。这样,才能“熟中生巧”、“艺高人胆大”,从而实现轻松管理。因为企业管理从科学到艺术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企业的管理者凡是终日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甚至感到顾此失彼、忙于应付的时候,最好审视一下自己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否对头?是否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愿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能够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企业的发展大计,把握好企业的重大决策,带领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7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会发现,老板其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人物,他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创建公司初期往往是老板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随着公司的壮大,老板又得操心社会责任和为员工谋福利,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公司里最操劳的人,那么究竟怎样的老板算是一个好老板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评判。

一,对外的业务能力。

一个公司的业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板拉来的,尤其是小公司,老板的业务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公司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一个业务能力过关的领导是可以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的,而且业务会越做越大,越做越高端,不仅能让公司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也会跟着突飞猛进地提高,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所以说老板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生命力。

二,对内的领导能力。

能够说服一群人跟着他干活,这是老板最初的能力,比如马云,创业初期可以靠着一张嘴组成十八罗汉,后期不断努力创建了阿里帝国,尽管公司已经如此庞大,但是由于他强大的领导能力,使得越来越的精英云集到他身边,为了一个个伟大的梦想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逐步提升的个人魅力。

老板贵为公司的灵魂,自然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来让别人追随这自己,想要公司壮大,就要更多英才加入,如果没有足够的个人魅力,是不能吸引到优秀人才的,所以领导的个人魅力也是需要逐步提高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好,也是为了公司更好。

第3个回答  2020-09-17

老板都希望自己拥有好员工,员工自然也希望自己能找一个好老板,可是评判一个老板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创建公司初期往往是老板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可是公司做大之后老板就不能光想着自己了,还得为员工和社会着想,老板可以说是一个公司里最操劳的人,怎样来判断老板是不是好老板呢?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能不能让公司活下去。

一个公司想要活下去,就得有产生现金流的业务,一般来说这些都是由老板拉来的,可以说老板的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生命力。一个业务能力过关的领导是可以为公司找到好的业务,公司业务会越做越大,这样不仅能让公司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也会跟着有很大的提高,从而让公司变得更强大,在搏杀的市场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二,是否有足够的领导能力。

老板能够成立一个公司,能够说服一群人跟着他一起在一条很难的路上拼搏下去,这是需要很强的能力的,比如刘强东,创业初期只是在中关村租了一个小的档口卖光盘而已,后期不断努力创建了京东帝国,尽管公司已经如此庞大,但是由于他强大的领导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手投奔到他身边,为了一个个梦想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是不是公司的灵魂人物。

老板应为公司的灵魂人物,需要有足够的能量让别人追随自己,想要公司壮大,就要更多有才华的才俊加入,如果没有足够的个人魅力,是不能吸引到这些人的,所以领导的个人魅力会使他成为公司的灵魂,这样才能让员工更好,也能让公司更好。

第4个回答  2020-09-17

和任何时代的才子比较,马云的智商都不算太高,从他考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来了!但是他情商很高是不容置疑的。

马云就是一个好老板,因为他懂得保持距离又会来事。

阿里巴巴举行的18周年年会!近4万名员工将从全球各地来到杭州参加。阿里巴巴额外包个高铁搭载员工,牛气冲天。马云也被称为最“会来事”的老板。

职场上,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分两种情况,一类是刻意和员工保持距离,公事公办。一种是平易待人,称兄道弟。但是从公司长远发展或者领导说话权威性来看。职场上,保持距离又会来事是最佳选择。原因如下:

01.职场上距离产生美

小李本来深受领导喜欢,觉得他工作好效率高还勤奋努力。于是领导做事情都爱带着他,但是走得太近就容易摩擦。一次领导知道小李是大专学历,深爱985、211工程毕业的领导心生不满,觉得小李的长远能力有可能不行,于是渐行渐远。

其实会干活才是真,领导您又何必在意学历呢?距离太近惹的祸!

还有一个典型,学生咨询老师问题,结果老师想破脑袋都回答不了,于是为了避免学生的嘲笑,一般会告诉学生,你先回家思考一下,明天实在没想到再来咨询。第二天老师便可以云淡风轻的讲解了!

领导不能在下属面前怂,一怂传千里,带不好兵。因此远离下属是最好的办法。

02.职场上领导要会来事

小李家庭条件很一般,父母在农村承包了一大片桔子树期待桔子卖个好价钱。结果当年桔子丰收过盛,销售欠佳。小李再朋友圈求助。领导发现了,立马召集全体员工帮助。还拿出5000元买了50箱桔子,部门每位员工一箱。顿时整个公司热议:领导真是个好领导!

而实际上领导只不过抽出了点公司接待费,干了件收复人心的事情,顺水推舟锦上添花!

职场上,领导会来事,被叫做会做人。其实领导的能力不在于业务多强,而在于如何收复人心。

阿里巴巴的马云简直是保持距离加最“会来事”的领导了!!

日常工作中,马云强调:要把员工当作合作伙伴,而不是下属,保持距离客气和谐!但是每年年会上,马云特别会来事!员工们玩得很尽兴!

今年的年会,在阿里内网发布了一个名为《908年会,欢迎你住在我家》的帖子,一下子人气大增成为了热帖。

杭州的员工们改造自家房子邀请远方的同事入住,无形中增加员工粘合度,一举多得!马云的心思别小看了。

你喜欢马云的阿里巴巴吗?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关注公众号“萍行线V”,升职加薪有套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