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导演肯·罗奇Ken Loach最著名的电影有什么?推荐!

看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喜欢他那一段的的拍摄手法。 请再力荐另一部他拍的电影吧。 多了不限。 谢啦~~

英国导演Ken Loach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不容错过。

入围2019年戛纳主竞赛单元,老爷子80多岁了,依然葆有创作欲。

他好像一辈子没拍过卖座的电影,镜头始终对准底层民众。

导演生涯14次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2次捧获金棕榈),在威尼斯有终身成就金狮奖,在柏林也有荣誉金熊奖。

      

本片剧情老扎心了,讲述的是英国纽卡斯尔一家四口的生活。

他们不是当地人,从曼彻斯特迁居去的,租房住。

男主人瑞奇,先前是工地工人,什么工种都干过,如今准备转行当物流快递员。从他双臂皆有纹身、说话带脏词、聊起足球会较真等特征来看,估计经历过愤青岁月。出于尊严,没领过失业救济金。

女主人艾比,是个上门工作的护理员,客户都是老弱病残,时有突发状况要应付,但她工作非常负责,有爱心也有耐心。

大儿子赛巴在念高中,正值叛逆期,热衷街头涂鸦;小女儿莉莎11岁,乖巧可人。

  

背负着债务,一家人过得很辛苦。

瑞奇跟快递站的关系,老板说得好听,说瑞奇是合伙人、没有目标绩效、自己主宰命运,其实就是没有福利和保障。一周工作6天,每天14个小时。为了贷款买小货车,瑞奇卖掉了妻子工作所需的私家车。

艾比的工作零底薪,按家访次数计酬,交通费需自理,从早上7点半工作到晚上9点半。私家车卖了后,需要坐公交车和步行辗转于不同客户家。

两口子勤劳肯干,法定的每天8小时工作制?对穷人来说,不存在的。

工作时长饱和,自然就难以对子女照顾周全。赛巴厌学,莉莎失眠,兄妹俩还时常要自己弄吃的。

 

影片播放到一半,才第一次看到他们一家四口非常难得的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印度菜外卖。

两口子睡前谈心,瑞奇感叹:我真的没想到生活会这么苦,感觉诸事不顺。

艾比也神伤:愈是努力工作,就愈沉入无底深渊。

这就是所谓生活的无力感吧。

   

快递员工作不好干,就像老板对瑞奇说的,“客户谁会真正问候快递员,你开车睡着了,和公车相撞,他们不管,他们只在乎运费、效率和收件”。

不如意的生活,会时常遭遇墨菲定律,就像瑞奇越是赶时间的时候,越是会遇到电梯坏了、客户不按规提供证件、老板要找他训话等外力耽搁;就像瑞奇越是累得像条狗,没时间精力照顾儿子,儿子越是会闯祸,惹事还逐渐升级,从旷课到打架,从被停课到偷窃被警察抓,瑞奇终于失控出手打了儿子。

  

瑞奇和艾比两口子其实很恩爱,为了养家一起吃苦,发生争吵也会很快互相道歉。

这是最让人欣慰的地方,多少夫妻在这种日复一日的辛苦日子里,逐渐走向分崩离析。

但生活不会因为你善良、因为你们恩爱就轻易放过你。

青天白日的,瑞奇遭遇抢劫,被痛殴被羞辱还被抢了货品,他工作中最重要的扫描枪也被踩烂了。

就医也不顺利,发达国家的医院也是人满为患,效率急人。老板打电话来,却只关心利益,要他找好隔天的代班、要他赔500英镑货品钱,扫描枪更是索赔1000英镑。

逼得一贯柔声细语好脾气的艾比,都在公众场所大声飙脏话,怒吼“事关我的家庭,不容许你践踏”。

  

瑞奇伤势不轻,肺部、头部、手掌都受创,一只眼睛都肿得跟桃子似的,但一觉醒来还是要出工,儿子苦劝没用,妻子阻拦也没用。

他当然知道妻子儿子都是为他好,但他更知道,一天不出工带来的经济损失,他们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再承受不起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说是错用了其本意也好,此情此景,竟也想不到别的话可以形容。

   

片名“Sorry We Missed You”(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出自瑞奇所在快递中心的单据,投递失败的单子上印着这句标语。

我上门给你送货,你不在,但要说对不起的是我,是我错过了你,而不是你失约。

对老板来说,顾客是上帝,不可得罪,而工人只是服务上帝获得收益的工具人。底层民众遭受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剥削,却无力反击。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也可以放诸家庭,瑞奇和艾比被谋生所累,在孩子需要更多陪伴、更多沟通的时候,他们错过了。孩子长大是很快的,就跟父母老去一样快,错过了,岁月可无法回头。但是瑞奇和艾比能怎么办呢,仍是无力改变,首先还是要活下去不是么。

        

老爷子还是还nice的,虽然是现实主义的拍法,白描、不炫技、平实运镜、不介入导演主观情感,但瑞奇一家的团结没散,没有让悲剧走向更悲处。贫穷生活全仰仗着亲情温暖那一点支撑,不然哪有动力去拼命干活。父亲的受伤,也给儿子释出善意、父子和好提供了台阶。

配乐也极节制,只在一家四口唯一一次都坐上小货车出行时,使用了Young MC的嘻哈歌曲《Know How》,另外只有片尾要出字幕了,一曲忧伤悲怆的配乐才响起。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很难拍,商业回报的风险也大,所以愿意拍的导演越来越少。

这年头,流行的是超级英雄,是特效大场面。在中国更是如此,以前第五代导演还能聚焦黄土地,但逐渐被人们嫌疑是张扬了家丑,现在已经没有第几代导演一说了,不再有共同的使命,什么赚钱拍什么,迎合观众而不是引领观众,花重金和大力气在宣发营销,而不是夯实剧本、打磨质量。

国人的审美取向还是更偏于借影视作品逃离现实,而不是借它认识现实、探索现实,所以甜宠、古偶、仙侠大行其道。没有深度的甜,是死甜。

所以拍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导演,很值得敬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出生于1936年,从小因为战争而常常搬家。25岁由空军退役后,进牛津攻读法律,却因为认识了一帮喜欢戏剧的朋友而当上了演员。肯的事业开始于戏剧制作,并创作了一系列“周三剧场”,包括最著名的“Cathy come home”无情的抨击了英国的福利系统。1960及1970年代,肯·洛奇成为著名的电视导演,替BBC拍摄电视剧集,逐渐发展出他充满社会意识的写实主义风格。 1967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电影作品《可怜的母牛》,随后1969年的作品《小孩与鹰》被认为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几十年后的作品诸如《神秘的备忘录》(1990),《底层生活》(1991),《瓢虫,瓢虫》(1994)中他仍旧保持着高度的社会学意识,最近几年他因为其两部作品《我的名字是乔》(1998)和《甜蜜十六岁》(2002)而受到影评界的褒奖。2006年的作品《风吹稻浪》更勇夺第59届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希望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