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

如题所述

比如此问[2]中,有人认为可证伪性是针对某一观点而言的,这片面了。
Popper通过哲学思辩,试图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划一条界线,但是其实远没有成功(链接被删除,相关文字见最后的补充)。
可证伪性的提出,可以说是为了解决不完全归纳法带来的尴尬。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做的严谨论断是存在性论断:
存在一只白天鹅,存在两只白天鹅,存在三只白天鹅……
可是科学结论往往是这样的普适性论断: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严谨的说,我们看到无论多少只,都不能确定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Popper说没事,因为我们还是可能通过观察,证明他是错的。
他观察科学的发展,发现总是旧理论遇到反例,引出适用性更广的新理论。
而一个不可能被证明错误的理论,Pauli 有一个说法Das ist nicht einmal falsch. (这连错都算不上)
我不喜欢弦理论,就是这个原因。
所谓"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更严谨的表述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理论是可证伪的,那么这个理论是科学。
这个表述没有说不可证伪的不是科学,但是
如果一个理论不包含任何可证伪的命题,那么这个理论不是科学。
注意,还有很多情况,上面两句话没有涉及。
比如,来自维基的例子,我们关于寿命的理论中有一个不可证伪的命题A:人都会死。
但是我们关于寿命的理论并不因此被划在科学以外,因为我们有个可证伪的命题B:
没有人可以活过150岁。
A命题是B命题的逻辑推论。作为一个整体,这个理论就不能说是不可证伪的。
所以科学是可能包含一些不可证伪,但是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的结论。
最后,提醒一下,Popper的理论只是科学哲学中的一家之言,比较流行而已。
@罗心澄 对可证伪性有一段精彩吐槽,但是删除了,我把他相关的文字贴在这里,以求大家可以有完整的概念:
啊啊啊……最后忍不住吐槽一下波普尔和可证伪性……
波普尔将划分问题(即划分何者为科学的问题)视作科学哲学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问题。他拒绝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喜欢的可验证性作为一个标准,相反,他采取了可证伪性。即一个陈述,如果是科学的,那么必须能够和某个可能的,或者说是可以想象的事实相矛盾。换而言之,如果一个论述,在每一个可能世界中的真值相同(无论是真还是假),那么这个论述便绝对不是科学的论述。【这里我稍微推理了一下,如果这个陈述是恒真的,那么它是一个逻辑重言式,如果是恒假的,那么他自然不会是一个科学的陈述。当然,这个定义还不完善,至少应该加上如果一个论断在我们这个可能世界中为假,那么它也不是科学的论断】
波普尔用这种方式把科学论断和其它论断区别开来。但是这种区别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了,以至于他只说了什么是科学,至于其它剩下的是什么,或许是形而上学的陈述,或者是宗教的陈述,或者是伪科学的陈述,他就都不管了,反正他圈定的这一部分就是科学,其它的不是科学。当然,这种标准既可以用来替换逻辑实证主义者口中的可验证性,也可以用来作为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标准。虽然波普尔没有强调这种区别,但是他认为,形而上学的论述并非毫无意义,但是伪科学却完全不值得一提。
但是请注意,可证伪也是一个十分之暧昧不清的概念,因为可证伪性往往不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而是针对一个理论体系。事实上,当我们考虑对于一个事件的判断能否证伪的时候,我们背后是依靠着某些其它东西的,正如我们在进行试验的时候,我们首先假设了电子存在【没有人能够肉眼看到电子】,然后根据一系列现象说电子存在,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智能设计者(类似神创论中的上帝,intelligent designer)的存在是不可证伪的,那么类似地,在整个关于电子的理论中,电子的存在也是不可证伪的。你做出的论证或者是解释的强度和前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且,当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科学也是会很尴尬的,比如说如果我们已知 1J=1N·1m ,那么我们就知道 10J=5N·2m ,这会被认为是一个物理学的论断,但按照波普尔的说法,这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因为它完全是先天的(数学论断)。它自然也是不可证伪的。因为这是由定义直接得到的。换而言之,物理学是由一大半的科学论断和一大半的非科学论断组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31
陈世清:为什么鼓吹科学可证伪的“博士”都是真的假博士

1、 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无法区分经验与理论、本质与现象、本质的知识与现象的知识、必然判断和全称判断,把反映本质与规律的“必然判断”和反映现象的“全称判断”混为一谈,用属于现象认识范畴的全称判断可证伪推断属于本质规律认识范畴的必然判断可证伪,把必然性或科学规律发生作用的参照系限定、转移、变化、概念的精准化过程认定为科学可证伪,用真理的相对性否定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的相对性混同于科学真理的可证伪性。

2、 缺乏精准思维能力,无法区分“论证”和“验证”,把“论证”和“验证”混为一谈,用论证可证伪推断验证可证伪,把表述、论证科学理论的论文或专著中论证不严密、方法有缺陷、表述有漏洞的部分被证伪,以假设为出发点建构数学模型进行论证“验证”得出的结论被证伪,等同于科学本质与科学规律可证伪、科学本身可证伪。

3、缺乏概念思维能力,望文生义,只看文字不看概念,把“科学”和“真理”割裂开来,否认科学和真理作为概念的内涵都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否认两者是不同的名词表达同一个概念。

4、缺乏系统思维能力,无法精准把握知识、学说、假说、假设、经验、技术、科学的关系,科学不可证伪与宗教不可证伪的关系,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观念和正确理论指导的关系,知识可检验和科学可证实的关系,把假说或以各种假设为出发点的学说、模型进行错误的解释、预测被证伪说成科学可证伪,可检验的学说被证伪说成可证实的科学被证伪。

5、缺乏复杂系统思维能力,无法运用复杂系统性思维方式研究复杂现象、把握复杂现象后面的规律,把还原论思维方式研究得出的结论被现象后面的规律证伪推出所有科学可证伪。

6、不承认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整体论、主客体辩证理性思维方式与通过典型分析、分析综合形成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只承认西方还原论“天人相分”、把科学仅仅当做通过归纳形成的工具理性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把波普经验归纳主义、证伪主义奉为金科玉律,以波普在经验归纳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证伪主义为理论基础坚信科学可证伪。

7、争夺西方话语权的各类“公知”不承认对称逻辑思维方式,不承认以对称逻辑为理论基础的思想实验验证科学原理的有效性,只承认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推崇西方还原论思维方式与数理模型研究范式,把西方数理模型研究范式当做规范的研究范式,把属于形式逻辑、在思维方式层面有缺陷的数理模型当做充分的论证方式与充分的验证方式,当各种假设为出发点建构的数理模型“验证”的片面、不确定性结论被证伪,就大喊大叫科学本身可证伪。

8、学历化、课程化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书呆子博士靠教科书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背书,把教科书当科学真理,一旦教科书被证伪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博士身价就说科学本身可证伪。

同时,学历化、课程化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博士缺乏写真正的科学论文的严格训练,靠“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出来的“论文”无法做到原创性与科学性、正确性、可证实性的统一,用科学可证伪可检验代替可证实软化学术评价标准与博士论文标准,为自己的伪研究、假论文、假博士提供背书,为自己博士论文答辩走过场蒙混过关和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提供道德出口。
第2个回答  2020-06-03
(太极图)
科学与迷信到底什么关系?阴阳互根,同生同在,组异成同。消灭了迷信,科学也没了。科学中有迷信,迷信中有科学。科学可变成迷信,反之亦然。
科学的定义有三种
1分科而学,可称为分义科学
这是定义最广泛的一种,只要分就可以了
百度学,贴吧学,贴吧黑中医学……不要笑,现代科学就是这样细分的。实际上,高校用的就是此种定义
2老波的证伪定义,可称为波义科学。
这个范围就窄了,数学也不是科学了
其实真伪也是阴阳互根的,可证不可证也是阴阳互根。真伪为阴阳,加可证不可证则成四象,即可证真,可证伪,不可证真,不可证伪。
2+2=4不可证伪,但可证真啊,证真科学可不可以?
3用长篇大论来定义,可称为繁义科学。
繁义科学是用来洗脑的
方舟子就会这一手,啰里啰嗦把别人讲糊涂了……其实自己也不明白
哦,看来他很懂科学,那就听他说吧,他说科学就科学,他说不科学就不科学。OK,洗脑成功!
其实无论怎样定义,只要记住科学迷信阴阳互根,就不会上当了
文字越长,毛病越多。你可以找一本繁义科学的书,只管挑,有的是毛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