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和现代诗的不同!!!急!!!15分钟内我要知道!!!

如题所述

古诗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
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膨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
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 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
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到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实际上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同时又是一道多学科交叉综合试题。学习鉴赏这首诗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如,引用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在解释其诗的含义后,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越大? 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析归纳出现象存在的原因,和改变此现象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是可以从比热、对流,蒸发吸热、机器放热等方面得到答案的。
可以说,祖国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也多涉及力、
热、光、声、磁等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善于充分利用古诗同,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大有裨益.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8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
古体诗:是属于诗
现代诗:文章,分开句子排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1-15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一方面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现代诗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
古体诗:是属于诗
现代诗:文章,分开句子排版

律诗与长短句的区别主要在格律和对仗上。
从形式方面,诗有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词在每种词牌名下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要求
从题目方面,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
从韵律方面,诗严格讲究平仄,当然也有例外;词对于平仄没有过多要求
从风格方面,诗和词的风格要看具体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为准,没有具体的限制,个人感觉词要比诗容易理解
1. 首先,诗词产生的时间不一样。最早的词之一大概是“花非花,雾非雾”之一,传说是唐代诗人所 写 。 诗就可以从《诗经》追溯起。
2. 其次,当然是格律。古体诗的要求还比较宽松,知道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近体诗,对格律的要求才比较严格。而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错落,但要符合特殊的格式,音韵的要求会比诗多。至于押韵问题,李清照曾经痛批苏东坡的词不符合音韵,不过是写成词格式的文罢了。
3. 再次,诗和词的语言和内容。词多精美也多抒情,多是婉约作品,是小品之类,而诗相形之下就显得包罗万象,抒情也不局限。如果比喻,那么诗是散文,词就是爱情小说了——在大部分的情况之下。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仗;律诗格式一致,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调成百上千,对仗依词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词的对仗比较自由,相邻两句字数相同,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必须平仄相对,词则有的对,有的不对,依词调而定。所以说,词的对仗,既广泛又灵活。说广泛,凡是相邻字数相同的句子,一般可对仗,凡一字领后面的四个四字句,一般也都可对仗,而且普通对、扇面对均可。说灵活,这些地方也可以不对仗,对仗方式也灵活,平仄可相反,亦可相同,也不避同字。

参考资料:baidu

第3个回答  2010-11-29
(一)观点

古诗往往是用一首诗来塑造一种意象,而现代诗往往是在一首诗中写多种意象。这确实使现代诗的表现内容丰富了,但也使得它的表达力度和意象的丰满程度远远不及古体诗。

现代诗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丢失也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那种清新明丽,让人心旷神怡的阅读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诗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完美阅读,而现代诗则更多了对语言的玩味和取舍。真正写到情不自禁的时候,现代诗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一场文字游戏。这也正是当今诗界和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应竭力避免的。

(二)本质

古诗和现代诗在语言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古诗一般较短,这使它无法突破自身结构的限制寻求额外表达的可能。所以这类诗歌的作者总是尽最大可能将感情浓缩在一点,集中表达。那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可以说是“惜墨如金”的创作。“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力量就是这样产生的。

绝不是说现代诗就不需要“惜墨如金”了。

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解放后现代诗经历了政治抒情诗的理想主义集体创作阶段。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以舒婷、汪国真等著名诗人和“朦胧诗”为代表的创作高潮后,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和经验,随后又兴起了多种写作方法和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然而,形式上的自由并不代表表达的自由。

由于这种只需保持简单韵律的自由语言形式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它非常难以把握。现代诗可以创造几个甚至十几个意象,用以描写非常复杂的心理感受。但是对语言的过分索求和对生活的过度表现,往往使现代诗创作不知所终,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诗言志”,现代诗和古诗的相同之处便是抒发情感,这是所有诗歌的主旨和灵魂所在。无论表达感情的方式多么复杂,现代诗都不可能抛弃这一原则另辟蹊径,那样的“柳暗花明”是不存在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7629020.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