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和合纵连横的故事是什么?

如题所述

  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于是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

  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合纵”:联合弱国共同抵抗强国。

  《史记》记载,苏秦最先面见秦王,想游说秦王豪取天下,哪知秦国刚刚处死了变法的商鞅,秦王对谋略之士极为厌恶,因此没有理睬苏秦。于是苏秦恼怒,一下子先后游说六国诸侯燕、赵、韩、魏、齐、楚,请求六国联合起来西向共同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然后苏秦挂六国相印回到赵国当了联盟军的“总参谋长”,投“从约书”给秦国,于是秦兵不敢越过函谷关十五年。

  后来秦国派犀首出兵齐、魏,与他们一起讨伐赵国,想把联盟击破。齐、魏合兵伐赵,赵王此时害怕,责备苏秦把战火烧到了赵国。苏秦请求出使燕、齐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先到燕国,燕王请苏秦去游说齐王把齐侵占的十座燕国城池归还,苏秦于是到了齐国,成功说服齐王归还了燕国的城池,然后苏秦回到燕国重新得到重用。谁知他个人不检点,与燕王母亲私通,怕被迫害,于是用计说服燕王派他出使齐国,就这样苏秦“假装是燕国的叛徒”又来到了齐国并得到了齐王的重用。

  齐国的大臣为了与苏秦争宠,于是派刺客刺杀苏秦,苏秦在伤重将死时对齐王说“苏秦是为了燕国而在齐国作乱的”并请齐王处死自己,这样就可以抓住前来领赏的刺客了,齐王照办,这一招果然有用,齐王把抓住的刺客也处死了。燕国人都称赞齐国为苏秦报了仇。

  苏秦死后,他为燕王潜伏在齐国的事迹败露了,齐国从此怨恨燕国。

  燕国理亏,派一王子到齐国作为人质并向齐国称臣。后来燕国内乱,齐国趁机入侵燕国并杀掉燕王。在后来苏秦的弟弟苏代帮助新燕王杀入齐国,差点使齐国灭亡。这样一来,苏秦对抗秦国的策略到此算是失败了。

  而其他诸侯在此时或战或和,此消彼长,总之,实力都不如前,反倒是秦国独善其身,越来越强大。

  “连横”:联合强国制衡第三国。

  有个叫张仪的谋士,先后游说六国,主张小国应依附大国才能存活,要六国共同服从秦国。
  他先替秦王游说楚王,欺骗秦楚联合对抗齐国,然后承诺给予楚国好处,楚国轻信果然断绝了与齐国关系,然后楚国向秦国要领地600里,秦只愿意给6里,楚王大怒发兵攻秦,被秦齐联合打败,楚只得割地求和。

  秦国想用自己的领地换取楚国的黔中的一带领地,楚国说只要交出张仪,宁愿献出领地,然后张仪被送到了楚国并被囚禁起来。楚国的大臣靳尚劝说楚王宠妃郑袖,劝她建议楚王不要杀掉张仪,否则会激怒秦国,引来秦兵攻楚,于是郑袖劝楚王赦免张仪,楚王果然不杀张仪反而厚赏了他。

  张仪趁机借秦王的威风游说楚王,要楚国依附强大的秦国,这样才能抵抗东方的齐国,楚王答应了,然后张仪用同样的“花言巧语”说服了其他的几个诸侯,统统臣服秦国,以制衡与自己国家的敌人。这样,六国都向秦国称臣以求自保。

  不管是连横还是合纵,最终赢家都是秦国,它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六国却越来越微弱了。

  最初,合纵是弱国联合抗秦,即当时的韩、赵、魏、齐、楚、燕。连横是秦拉拢弱国中的一部分去攻打其他弱国。另有说法是,南北联合为纵,东西为横。 可以从当时的战国形势图看出,“合纵”的国家在地图上排列都是纵向的,而“连横”的国家以秦、齐为主,地图上分布为横向的。
  合纵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强国兼并,连横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其他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大土地的目的,当时著名的纵横家包括苏秦、张仪和公孙衍。

  公孙衍曾于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21
合纵连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追问

不是

是他们的故事

第2个回答  2014-09-21
格式错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