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侮辱道教吗?

如题所述

我有一篇《道士下山》观后评议,仅供参考!
《道士下山》讲的是道士何安下下山体验社会险恶的过程中悟道的故事

1:何安下下山,他师父嘱咐他的话是:”嘴要甜,手脚要勤快,功夫还要练。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我们首先要先判断道士为什么下山?
这和此剧展现的历史年代有关,民国时期的道教本身有其背负的苦难,从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百余年中,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战火连绵,民生疾苦,名山胜地的道教宫观建筑得不到维修保养,殿堂衰颓,道士离散。只有广州、温州、上海、天津等辟为商埠的沿海城市,或者人口比较集中的沈阳、武汉、成都等都市,道教仍稍有发展。民国初年,道教为了适应近代社会的变化,也曾企图仿效西方教会组织,建立全国性的道教教会组织系统,以维护自身的利益。1912年在北京和上海先后成立了两个全国性的道教会:北京的中央道教总会和上海的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两个全国组织都制订了一套复兴道教的计划,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和权威领导,也未形成从上至下的组织系统,因此,两个组织都未能开展有影响的活动。进而依然改变不了全国大部分道教利益,因此《道士下山》中一开始便有了道士为什么下山:“为了吃饱饭”反应了当时历史时期宗教生活之艰难!
2.何安下下山后听从师父的话从而生存了下来不断融于社会
我们要分清何安下未下山之前的道士身份与下山之后谋生的人物变化?
未下山从人物来推断何安下也在道观至少待了18年左右(因被抛弃庙门,其师发现拢在怀里嘴里念叨如何安下中判断何安下应在襁褓之中便被道人收养)一个未谙世事的人物在下山之后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融入了崔道宁的家中安顿下来。嘴要甜(管崔道宁叫爸),被崔道宁带回家中,手脚要勤快(天不亮就擦地板、干家务),功夫还要练(每日登高摸底,练习武艺也使得崔道宁的生意变得更好)。
3.何安下每次忏悔必跪于和尚面前是扬佛抑道吗?
我们要辨别人物内心变化,何安下从一个守清规戒律的小道士变化成一个为生存而渐渐融于社会,通过自以为正确的手段为能在下山后给了一碗饭的崔道宁报仇,在何安下凿船下沉后从剧目看,何安下游下去试图救人,但船沉速度太快,师娘在下沉中看何安下最后的眼神中,使何安下作为人性心理的不安反射出来,跪于佛前或者如松和尚前忏悔,不难看出用道教哲理寓意来昭化世人玄之又玄不是一时三刻变通明了的,从扫地道士周西宁为避祸藏身道观都能感悟出玄妙之理:”地上的落叶就像世间的烦恼,是不是天天扫,扫着扫着,你是不是渐渐就有了耐心,扫不完,慢慢扫,看到万物凋零,懂得慈悲"。就不难看出事物依道而行的神哲学理论,从而衬托佛教的意向大众化,而道深邃至深!也其次也衬托出宗教历史的进程中的变化以及在民国时期中的不断融合。符合那个时代的宗教特质。
当何安下邂逅求子不得的王香凝时,他说你应该到佛寺去求子,这时王香凝说了一句话,“去了,去了三年,明天夜里还得去!”这句话戛然而止后设想求子半夜里去寺庙?和尚如何是帮人的?从这个电影表现手法来看扬佛了吗?
4天地间,道大,人也大。人生本来就是,上山,下山。而道心原本宽广,可容万物,装得下山河大地,万古星辰。
道好比做饭,做饭就是道,做的好不好,怎么做就是方法的问题,所以道在前法在后,人就是道而道至大,人生中好比上山下山如何度过此生就是法的问题,所以道心即为人心要宽广,容纳,装下,故而道体也罢、历史也罢、人心也罢就好比是星辰只是我们看到或者还未认清或者根本无法识别的星宿罢了

以上只是我个人观点

全真嵛山派李冲晖评点于乙未年六月初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