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每段诗人情感变化的词

如题所述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赏析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侯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一:彩虹似的梦的追寻与幻灭
徐志摩家中富裕.其父徐深如办有酱厂,钱庄,绸庄,灯泡厂,在上海,杭州有投资,是沪杭铁路的股东之一,硖石镇商会会长,且徐志摩是家中独子,深受长辈喜爱.家庭对他有影响,他活泼好动,喜欢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对他也有影响.1915年,他在北大读预科(当时先读3年预科,再读5年本科)时,认识了张幼仪,她端庄,善自理,会理财.有人把她比作《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当然,王熙凤的品质大大不如张幼仪.不仅如此,张家更有钱,所以徐家很高兴找到这个媳妇.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为政治,二为经济.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欢,更重要的是,张幼仪的大哥张家敖是中国银行总裁,徐志摩知道而且认识张家敖.以前读书时,张家敖曾视察过徐志摩就读的中学,知道徐志摩的语文好,作文写得好,所以同意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事.二哥张学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民社党主席.
张学励介绍徐志摩认识了梁启超,梁启超深爱徐志摩这个弟子劝他出国深造.于是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学,同行有汪精卫.他先到克拉克大学学历史,一年后取得学士学位.1919年9月份,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经济学,一年后获硕士学位.1920年7月份,徐志摩不想读了,到英国剑桥大学找罗素(一位自然哲学家,被徐志摩称为英国的"梁启超"),但两人失之交臂了.因为罗素因反对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遭"解聘",而来中国教书,徐志摩却赴英国找他,未果.当然,后来两人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摩的爱情观深受罗素影响.
进不了剑桥,只有在伦敦大学读政治经济博士,认识了陈西滢,张世昭,林长民(林徽因之父,北洋军阀司总长).经林长民介绍认识剑桥大学教授迪根生,由此进入剑桥大学,当时叫康桥大学,这样就与康桥发生了联系.
一>确立志向: 彩虹似的梦.因为徐志摩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时保守的,但不顽固".所以他认为在英国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远在大喊大叫的美国人之上.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树立一个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烟与文化之辩》中,他说过:"我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振动的."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之大.客观上看,英国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羡慕,主管上看,他有个追求:爱、美、自由.同时他最好的朋友胡适也说过"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英国正好符合主客观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5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