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课后题第一大题的答案

快啊!急~~~ 谢了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次北固山下 赏析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
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1
一、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分析:要注意题干“最能反映”一语。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分析: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分析:要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分析:只要符合文章,语言通顺即可。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资料:http://zyfh123456.blog.163.com/blog/static/428906572009101284840724/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观沧海》 曹操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
  正正地高挂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在
  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本诗思想感情是什么?
  抒发了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分析颔联中“争”和“啄”好在哪里?
  “争” 运用了拟人,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人感受到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的情态。这两句着重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活力与生机。
  4.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天的歌手,几只早飞出来的黄莺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刚飞回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不知要将家安在谁的屋檐下。
  5.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缤纷的野花次第开放,使人眼花缭乱。出生的嫩草一片新绿,才刚刚盖过马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孤寂、愁苦、悲凉的情感。

参考资料:老师标准答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1-10
观沧海》 曹操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
正正地高挂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在
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本诗思想感情是什么?
抒发了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分析颔联中“争”和“啄”好在哪里?
“争” 运用了拟人,写出了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让人感受到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燕子忙着衔泥筑巢的情态。这两句着重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活力与生机。
4.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天的歌手,几只早飞出来的黄莺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刚飞回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不知要将家安在谁的屋檐下。
5.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缤纷的野花次第开放,使人眼花缭乱。出生的嫩草一片新绿,才刚刚盖过马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孤寂、愁苦、悲凉的情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