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文言文语法现象

如题所述

凿壁偷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语法现象梳理】
1、词类活用:
主人怪: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省略句
邻舍有烛而不逮:邻舍有烛而(光)不逮(其家)。
主人怪:主人怪(之)。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吾)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资给以书:(主人)资给(之)以书。
遂成大学:(匡衡)遂成大学。
(2)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资给以书:(主人)以书资给(之)。
3、古今异义
(1)与其:
古义:给他;为他;替他。今义:与“不如”搭配使用,表示选择。
(2)大学:
古义:大学问家。今义:与“小学”“中学”等相对,是一般学制中的最高一级。

附录:
【题解】
原文出自《西京杂记》卷二。《西京杂记》,古代汉族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原书二卷,今本作六卷。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一般认为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但实际著作权迄无定论。刘歆(约前50-23),字子骏,生年历史上没有记载。西汉末年人。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刘向之子。建平元年(前6)改名刘秀,他给《山海经》作注后上书西汉哀帝刘欣的表奏中即自称臣“秀”。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后因谋诛王莽事败自杀。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有藏书很多,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匡衡(读),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注释】
1、不逮:不及,这里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
2、乃:就。
3、穿壁:在墙上凿洞。
4、引:引进。
5、邑人:同县的人。
6、大姓:大户人家。
7、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8、与:给;为;替。
9、佣作:做雇工;做佣工。佣:雇佣。
10、偿:报酬。
11、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12、资给:借;给;资助。
13、以:用。
14、遂:于是。
15、大学:大学问家。
【启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我们要学习匡衡“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畏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09

文中”怪“字,多做意动用法。意为感到奇怪。 文中最后一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中,后俩分句均为省略句,前面省略宾语(匡衡),后面省略主语(匡衡) ”资给以书“ 除了是省略句还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解释为“以书资给(匡衡)”,即把书借给匡衡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