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境,赏析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的审美特征

什么是意境,赏析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的审美特征

  【名词解释】: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原诗】:《枫桥夜泊》
  作者: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前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人。生平不甚可知。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祠部负责祠庙祭祀、天文方面的事。《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5
  意境:
  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枫桥夜泊》的意境审美特征: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字含意,有很大灵活性,文字传达作者的意思,未必完整;文字营造的心境,包含了比作者创作心态更丰富的内涵;文字与读者相感应,产生了许多个性联想,又各人不同。"月落乌啼霜满天",也许是秋天,也许是冬天,也许在半夜,也许在黎明时分,时间上的自由定位,使诗句的内涵更加丰富。 此句用的虽是白描手法,但意象组合很有特色。"月落"是视觉意象、"乌啼"是听觉意象,而"霜满天"则是一个超感性意象,三者不仅层次分明,而且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脑子中经过加工的自然物象。看似客观的白描,实质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把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予以巧妙地组织,传达出作者不必说而读者一定能领会的意思,反过来读者一定会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象外之意,浸透了这些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一切都在不言之中。如果说"月落乌啼"已令人有落寞之感,那么"霜满天"就更突出地烘托出了环境的幽寂清冷,使人从生理上到心理上都有不胜寒之感。"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符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月落""乌啼""霜满天"几个意境相似的意象组合,"并非只是意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内在因果的逻辑关系"。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十分强调意象的组合。目的是把若干个体意象组合成综合的意象,表达更深刻更广阔的思绪情怀,使读者感到综合的美。这三组意象,都是来自大处、远处,可是说是宇宙的一种时间运动和空间存在。简练素淡的画笔勾勒出宏大轮廓,作者羁旅凄凉的情怀同样幽深广切。中国古典诗词一些文字表面上纯是写景的句子,其实都有深层的含意。
  "月落乌啼霜满天"即为全诗奠定凄冷孤寂的基调。
  诗的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因作者的愁绪,所以江枫、渔火在作者眼中,都带上了"愁";有的认为,是作者躺在船中,夜不能寐,与江枫渔火相对;还有的认为,江枫与渔火指的都是枫叶,因霜浓的缘故,那时节的枫叶必定是红透的,加上火光的微照,枫叶在风中就像渔火的形状。清代徐增:"惟其不是言江中渔火,是枫叶上之渔火,所以对着愁眠也。盖船头凑岸,客眠必向舱门,枫上渔火反射与船上,火从隙中射入舱内,而卧者眼见,岂不谓之对乎?若说江中渔火,则通不去矣。„„张继襄州人,其游于江南,亦是浪游,必不得意,夜泊于此,又是寒天,归心似箭,所以要愁。"
  其实,在笔者看来,如若理解为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反衬诗人的不眠,亦未尝不可。 "月落乌啼霜满天"体现的是含蓄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体现的是含混。含蓄和含混共同作为话语蕴藉的两种主要的体现。"江枫渔火对愁眠"总体上有着阐释上含混的特点,局部意象却也有含蓄的特点。
  枫叶这一意象与羁旅情怀、秋霜密切关联。"湛湛江水兮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从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渔火",假设指的是渔船上燃起的火光,使人想起在这个夜晚泊船在外的不仅仅是诗人一个。黑幽幽的树木,星星点点的渔火引动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所以说"对愁眠",即对着江枫渔火,愁绪满怀地躺在船上。"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同时有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从那个仿佛和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受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人很注重炼字,"对"字是该句中的诗眼所在,生成一种灵动的意境。"江枫"二字正是与"对愁眠"作象征和铺垫。渔火和江枫一样,既是望中所见,又是点题之笔。闪烁的渔火与朦胧的江枫正巧是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一在江上一在江边的对应意象;它如一只只不寐的眼睛望着诗人,诗人也怔怔地久久地望着它,仿佛相对而愁,相望难眠。这样把渔火乃至江枫都人格化了。它们也都成了"愁"的化身与诗人相望相怜,这实际是诗人旅愁的一种对象化,一种情绪的外射。形成这种人格化效应的是这个"对"字起了关键作用。"这是诗人千锤百炼之所得,在诗中谓之'诗眼'"。(《全唐诗鉴赏辞典》贺新辉 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 "江枫"和“渔火”是船外景物,"对愁眠"则由船外移向船内,突出了孤舟客子在这幽寂清冷之夜,愁绪满怀。诗至此,孤舟中寂寞凄清的羁旅者的形象已经完成。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最后把笔触落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上。 诗的最后两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象疏朗。"姑苏"在唐代,是与"扬州""金陵""洞庭"等都是与南方相关的一些借代性的地名,如"洛阳才子姑苏客,桂死殊非故乡阳。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王维《同崔傅答贤弟》),这些地名性的借代用在诗中,大都表现一种依依惜别,思念之类的情绪。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光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枫桥夜泊"之神韵在此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诗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寒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意象,后幅这两句,却特别疏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冬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以上两点文化意蕴,使寒山寺的钟声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
  一个"到"字,既准确地描绘出钟声有远而近的感觉,又表现了难以入睡的诗人的心境。诗人的羁旅之愁随着这低沉、悠长的钟声更加深沉。"客船"点题并上贯全诗,使眼前之景都染上了诗的乡愁。整首诗以"愁眠"来贯串。所以诗中的景物、色彩、音响、环境与夜泊江边客子的心绪,情怀十分和谐协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整首诗最生色的一句,可称之为是诗人的炼句。
  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不但疏密有致,恰到好处,而且注重炼字炼句。诗篇融情入景、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情景相生。物象之间相互映衬,使读者生发出各种联想和意念。
  张继的《枫桥夜泊》属七言绝句。绝句篇幅短小,多用于抒述诗人在瞬刻间的片段的生活感受,往往借助与侧面烘托或一点深入来揭示人的情思,求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任凭读者自己去揣摩与领会。在意境上讲求含蓄深远的作风,婉曲空灵。结构方法一般是将通篇重心凝聚在一个焦点上(这一焦点的位置通常在诗篇后半),其它材料则围绕焦点做渲染和铺垫,烘云托月式地突出焦点。在《枫桥夜泊》中,"夜半钟声到客船"即是该诗的焦点。首句为全诗奠定基调,次句形成寂寞冷清的羁旅者形象,第三句是过渡,最后一句是全诗的升华。
  《枫桥夜泊》是唐诗意境表现的典型,也是唐诗意境表现手法的典型,即以流动展现的静态景物表现一幅动态画面,从中以表现心态情志的一两个将立体的心绪渗入平面的图画。从而使人产生置身其中,心随而动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唐诗创造意境的主要通用手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