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赏析

RT.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

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

再看句中的 “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 “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原诗:

《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义: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扩展资料:

公元1070年(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但是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 “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

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泊船瓜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于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笔下。当时,王安石接到朝廷的旨令,离开定居的南京,北上进京,第二次出任宰相,在路上才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全诗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意思是:钟山很近,只隔着一条长江和几处青山,可我正一路北上,离家却要越来越远。现在正是早春二月,春风吹拂,春草萌生,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里?此诗是作于赴京途中船泊瓜洲时。从字面上看,流露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实际上,他是把重返政坛、推行新法的强烈政治欲望,寓在诗的字里行间。前两句以轻快的语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而遥远的钟山在诗人看来如同近在咫尺,又体现了诗人赴职进愉快的心境与对钟山的依恋之情。后二句写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既写出了诗人重浴皇恩,奉诏回京的喜悦心情,又暗示了复杂的政治背景下诗人内心的顾虑,故而诗中又流露出要回到钟山,归隐山林之意。

这首诗新颖别致,情思宛然,尤其善于炼字,讲求修辞。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内涵深永,极具表现力。此诗所以能“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许彦周《彦周诗话》),正得力于此。 此诗是作于赴京途中船泊瓜洲时。从字面上看,流露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实际上,他是把重返政坛、推行新法的强烈政治欲望,寓在诗的字里行间。前两句以轻快的语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而遥远的钟山在诗人看来如同近在咫尺,又体现了诗人赴职进愉快的心境与对钟山的依恋之情。后二句写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既写出了诗人重浴皇恩,奉诏回京的喜悦心情,又暗示了复杂的政治背景下诗人内心的顾虑,故而诗中又流露出要回到钟山,归隐山林之意。

这首诗新颖别致,情思宛然,尤其善于炼字,讲求修辞。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内涵深永,极具表现力。此诗所以能“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许彦周《彦周诗话》),正得力于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02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有关的赏析如下:
  一、原诗如下: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译文: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在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二、最后一句赏析: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第3个回答  2013-11-22
额、他讲那么多是废的、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是那个“绿”字,化名词为动词、生动形象,为传神之笔。据说、王安石为改这换了好多词、最后从“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受到启发、改为“绿”字。
第4个回答  2017-07-23
春风再一次吹绿了江南水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映照着我荣归故里,回到家乡的环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于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笔下.当时,王安石接到朝廷的旨令,离开定居的南京,北上进京,第二次出任宰相,在路上才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全诗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楼主想家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