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五仔?

如题所述

二五仔”,是指背叛者或者是告密者

词语来源:

说法一:相传在东周春秋时期,晋献公时有两名大夫,名为梁五和东关嬖五。因为二人帮骊姬谋害太子申生,因此晋国人便称呼二人为“二五耦”,即两个名字为五的人狼狈为奸。后来“二五”就成为了奸佞、背叛者的简称,“二五仔”的说法也是源自于此。

说法二:在中国清代,原是指秘密会社的切口,当时“二五仔”也就是“义忤仔”,是指出卖组织的人和专门在人后说是非的人。

扩展资料:

“二五仔”的别称:

1、叛徒

拼音:pàn tú。

释义:泛指有背叛行为的人,如今特指背叛祖国或背叛革命的人。

出自:唐·李德裕《武宗改名告天地文》:“北制强虏,东翦叛徒。”

白话译文:向北制服强暴的敌人,向东歼灭背叛的人。

2、内奸

拼音:nèi jiān。  

释义:指暗藏在内部进行破坏的敌对分子。

出自:《宋史·李纲传上》:“诛锄内奸,使君子之道长。”

白话译文:歼灭内部的敌对分子,促使君主的道路延绵数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五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2

二五仔指内奸,叛徒,出卖朋友的意思,二五仔来自于古代,因为清朝要铲除少林寺,可很难攻打进去,所以就买通了少林寺的武僧马宁,里应外合,烧毁了少林寺!因为马宁排行第七,所以就拆分开,对叛徒称呼为二五仔!现在对一些背后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称为二五仔

第2个回答  2013-12-09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1、源于战国故事。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2、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这说明了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传至今,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成了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3、源于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贵子,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儿子写三百,小儿子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4、源于推牌九。牌九系一种赌具,其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后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5、据某中学语文书记载,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6、从前有一个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少要了8两金子,笨蛋一个。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8、山东滕州方言“半熟(读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这里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称为“半熟(读作‘半浮’)”。二百五拼音: èr bǎi wǔ 简拼: ebw近义词: 傻头傻脑 反义词: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骂人解释: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例子: 王朔《空中小姐》:“你还别跟我耍~。”谒后语: 半吊子的一半谜语:成语故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14

二五仔指内奸,叛徒,出卖朋友的意思,二五仔来自于古代,因为清朝要铲除少林寺,可很难攻打进去,所以就买通了少林寺的武僧马宁,里应外合,烧毁了少林寺!因为马宁排行第七,所以就拆分开,对叛徒称呼为二五仔!现在对一些背后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称为二五仔

第4个回答  2017-07-05
二五仔解释:
一说是东周春秋时期,晋国人称呼梁五和东关嬖五为二五耦(两个名叫五的狼狈为奸),二人为骊姬谋害太子申生,因此二五就成为了奸佞、背叛者的简称,后世二五仔的说法应源于此。
《东周列国志中》二十回:献公有嬖幸大夫二人:曰梁五东关五,并与献公察听外事,挟一宠一 弄权,晋人谓之“二五”
梁五,《左传》称之为外嬖梁五,晋献公时大夫;
东关五,晋献公时大夫,晋国人称呼为东关嬖五。
前666年,晋献公夫人骊姬为了让其子奚齐为储君,贿赂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说服国君让太子申生和成年的公子重耳、夷吾离开京城。梁五和东关嬖五说戎狄常侵犯晋国,需派公子守卫领土。献公让申生居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重耳居蒲城(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二屈(今山西吉县)。于是晋献公身边的儿子只剩下奚齐。十年后,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夷吾也逃奔国外。
另一说是原是中国清代秘密会社的切口,二五仔即“义忤仔”,意指告密者、叛徒、出卖组织的内奸和专门在人后说是非的人。
说法来源:
第一种说法:(源自东周春秋时期的晋国,由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提出)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人称呼梁五和东关嬖五为二五耦(两个名叫五的狼狈为奸),二人为骊姬谋害太子申生,因此二五就成为了奸佞、背叛者的简称。
《东周列国志中》二十回:献公有嬖幸大夫二人:曰梁五东关五,并与献公察听外事,挟一宠一 弄权,晋人谓之“二五”
梁五,《左传》称之为外嬖梁五,晋献公时大夫;
东关五,晋献公时大夫,晋国人称呼为东关嬖五。
其他说法:
二五仔(贰伍仔)的二(贰)字原意是“从属二主”,为一个势力服务的同时又为另一势力服务。“贰伍”即是背叛队伍,为其他势力服务的内应的意思。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其中的“二五仔”郑国当时同时与互相为敌的晋国和楚国有外交关系,差点招致了一场杀身之祸。
二、五是两个数字,中国人喜欢用数字的“积”隐藏原来要说的数字,例如二八佳人,二八的积是十六,指十六岁的少女。二五得一十,莫非暗示十?不是,这里的二五是暗示两数的总和——七。
故事须从火烧少林寺说起:话说清朝康、雍年间,朝廷要彻底消灭反清复明的秘密会社,查得少林寺与天地会有千丝万缕关系,派兵前往剿灭。但需要有少林寺内奸里应,卒之收买了武功排名第七的少林俗家弟子马宁儿。姓马的穷凶极恶,犯下大罪,被逐出山门,含恨引清兵入山,火烧少林寺。秘密会社中人不齿其所为,日后便称那些告密者、叛徒为二五仔,即排第七的马宁儿了。
来自风水学名词: 二.五交加必损主
二是病符,五是五黄星,代表五种毒虫走在一起,五黄二黑同在一宫,在此宫坐卧行事之人,必然遭殃,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是以[二五交加必损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