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

如题所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有的教师辛辛苦苦,手捧教参,该讲的都讲了,但学生就是不买账;有的教师热衷于从网上下载课件,以现成的课件来代替备课工作,但有经验的教师听过课后,说课文理解不透,还需要在文本解读上多下工夫。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本解读能力,又该怎样提高呢?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国标苏教版高中必修、选修教材核心编写成员曹勇军老师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思,还要求教师根据阅读时的理解与体会,对文本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加以预判,并富有想象力地把文本初步分解成目标、方法、过程等,为教学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用我平时喜欢说的比喻就是,“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
  所谓“把金子挖出来,把珍珠串起来”,就是把文本中有价值的素材挖掘出来,依据教材结构和课程的需要,聚合提炼成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基本素材,串联成教学步骤和学习过程。语文课本与其他课本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文本属于“原生态社会化文本”。谁都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作家创作的作品,并不是专门为语文课本、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写的,因此文本中携带着丰富的历史的、人生的、审美的信息,把这些一股脑儿地搬到语文课上既不可能更没必要。我们必须依据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需要,选择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目标,把金子挖出来;同时还必须把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组合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串连成学生认知发现的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先不看教参和各种资料,面对教学文本,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积累,把文章认真诵读几遍,对文本不断发问,不断思考: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主旨大意是什么?文体样式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一时不理解或理解上没有把握?……然后再去看教参,查找各种资料,对自己的“裸读”加以印证、修正和提高,获得对教学文本比较深透的理解和把握。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充满发现的喜悦,可使自己的技能、方法和眼光在文本磨砺之下变得娴熟、快捷而又敏锐。
  譬如美国作家梭罗的《神的一滴》是一篇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新课文,坊间参考资料不少,但多是从精神内涵来解读,忽视了文中的语文因素,教学中用处不大。备课时我下了番工夫,把文章一段一段读了个透,心中有了底。课本选文共有6段,细读下来分为三层。第1段为一层,先总写瓦尔登湖。第2~4段为第二层。第2段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瓦尔登湖的美丽和自己的陶醉,“可是”一转,说明自己离开后湖边树木遭到砍伐,面目全非。第3段写“肮脏的工业脚步”“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第4段重点在“然而”后,突出了瓦尔登湖以顽强的活力抵御人为的破坏,永远年轻。三个段落从“面目全非”到“肮脏的工业脚步”再到仍“充满着神秘和活力”,表现了作者对现状的担忧。第5~6段为第三层。第5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庄严、纯洁,第6段指出湖水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经过一番细读,文章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首先描写了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其次表达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破坏美丽自然的痛惜,也希望通过大自然来净化人的灵魂。如果联系梭罗的思想以及《瓦尔登湖》的创作动机,还可以补充一点,就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远离尘嚣、摒弃俗务后心灵获得的自由。而文章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恐怕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融合。记叙简洁,描写角度多变,自有山野林间的幽气,细节化描述中饱含哲理的情思,议论抒情深邃隽永。阅读中我也有不少困惑,比如文中的那首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是什么意思?“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思想中”又是什么意思?带着疑问我查找了多种译文,互相参证,最后基本确认前者意思是“再没有比瓦尔登湖更接近上帝和天堂”,而后者意思是“瓦尔登湖是我思想的源泉,给我启迪”。文本细读上做足了功课,就为教学实施奠定了基础。
文本解读不仅要“挖金子”,更要“串珍珠”,要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展开对象化、过程化的想象,把文本转化成符合学生需要的学习过程。《肖邦故园》是新入选苏教版教材的一篇优美的课文,但我听过几次这篇课文的教学,觉得不太理想。文本难在哪里?首先是该文起笔比较玄远和宏阔,极力渲染肖邦出生地历经沧桑,以及某种神秘的命运感,学生不容易抓住描写对象,容易走神;其次该文可以说是围绕第4段中“艺术家的创作……童年和青年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这个总领句展开的,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明白这个道理,作者用肖邦作品作为例子,在具体阐发过程中,头绪比较多,不断拓展,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第三,该文是一篇写音乐家及其作品的随笔,教师多喜欢外围包抄,一会儿介绍肖邦,一会儿链接资料,一会儿配音乐朗读,注意力没有集中在文本学习上。
针对教学中的困难,我先“挖金子”,确定学习的两个重点:一是把握肖邦故居环境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二是辨析三个“促膝谈心”的含义,理解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愫。然后把“珍珠”串起来。我想先从题目入手梳理全文的思路,分析“故园”的三层含义,一是“故居”,二是“故乡”,三是“故国”;然后找出描写故居环境特点的词语,并由此切入课文第20~27段,指导学生诵读描写肖邦故居四季景色的文字,体会写四季景色段落的特点;接下去比较文中两处写四季景色文字的不同特点,探究其语言表达的特色和效果;最后找出文中三个“促膝谈心”的不同语境含义,体会肖邦音乐感人至深的原因。教师自己读了文章,有了真体验,才能梳理出牵动全篇的线索,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给学生阅读的真本事。
我们知道,文本阅读活动存在着两极,课文一极,读者一极。前者注重文本的解释,以客观态度拆解课文结构,求得文本的意义;而后者注重读者的阅读,标举主观能动参与,倡导阅读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教师文本解读技能应两者结合,形成互补和循环。我称之为“死去”“活来”。两种阅读取向,各有长短,“死去”侧重于“懂”,是底线,但容易死板教条;“活来”侧重于“用”,有高度,但容易高蹈虚浮。课改后,风气大变,倡导创造性个性化,流风所及,往往“活”有余而“死”不足,教学中臆说风起,戏说云涌,脱离文本,过度阐释,误人子弟。中学阅读教学有特定的对象和课程目标,即使“活”也应有限度,当以常识为度,以学生“跳一跳”为基本要求,尤其要注重“死去”方能“活来”的基本规律。记得我备《阿房宫赋》一课,读到结尾段发现,原文中不仅4个“后人”指代内容值得辨析,而且4个“哀”也意味深长,组合成回环句式,这样“后人”与“哀”不断出现,给人一种“后人”只知“哀”不知“鉴”的悲哀。后来在教学中,我把自己的解读融入师生的探究之中,结束时还顺势讲到了黄炎培先生的“窖洞对”中的“周期率”,一下子把历史拉回到现实中来,让学生的思考飞腾了起来。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眼下迫切需要提高的还是扎扎实实的文本解读能力,强调准确优先的原则,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在这方面许多前辈扎实严谨的学风值得我们学习。
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不仅靠钻研课文的功夫,还需要教师有自己的读书生活。课堂阅读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与生活中真正的阅读不大一样。在生活中我们是自己找书读,找到书大致翻翻,观其大略,有兴趣多看,没兴趣就扔下。看不懂怎么办?很正常,以后慢慢会懂的。这种自己找书读,是读整本书,读大部头,读自己心仪的经典;读不懂就猜,在上下文中确定其真正含义;自己当自己的老师,自求自得,自我提高……与狭小的阅读课堂培养出来的阅读态度、阅读品质、阅读技能不一样。教学中有阅读生活的老师,会把“黑板上的世界”与“自己的阅读世界”打通,想方设法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便是在课堂上也会以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把阅读还原到生活中去。他会注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会强调“读书要挺直脊梁”“阅读就是思考”的品质锤炼,会侧重“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的技能示范,会展示朱熹式“熟读精思”与陶渊明式“不求甚解”交互为用的策略……使阅读课厚实而饱满,具有生活气息和智力背景。
读书人是语文教师应该珍惜的身份。什么是读书人?首先,是一辈子读书的人,以读书为志业的人。一个人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其次,他读的书“无古今,无中外,无雅俗”,追求通人的眼光,汲取人生的智慧。第三,读书养气,养成一身正气,是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背后的生命底蕴,也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终生的职业追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4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影响着语文教学的优劣.可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脱离文本,依赖参考书与网络,教师自身没有和文本的心灵交流和灵魂对话,解读不出文本的精髓和内核.本文主要从巩固语文教师的理论基础;丰富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磨炼语文教师的操作实践三个方面来初步探索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方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