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什么意思?

十五章 归根复命
致虚极,守静笃。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这就是修炼道德功的存想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这是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境之中,万物并作出现,我得以反复观察万物从生到死的发展过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张三丰之《大道论》)“根”即是原神、真性。“命”即是元气、真气。常:客观规律、自然法则
魂守静则元神动,元神动则元气长。率元神以长元气,可谓懂得了自然法则。懂得了自然法则,就会明白养生之道。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懂得了自然法则,才能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才能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只有完全的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遵大道而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总之,欲归根、复命,须守虚、守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7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原文是: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老子说:“天下万物蓬勃生长,我则观察它们的最后归宿。万物虽芸芸而生,纷然杂陈,而最终全都各自返归其根。返归其根即处虚守静,就是复归其本性。”
第2个回答  2013-09-13
但是人往往会被欲望所控制,因此观察其物而不得其正(就是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老子能看到很多面而常人之观察到事物的表面),因为观察期物不得其正所以行事的时候也是失其常。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先做人后做事,人要想做好事就要先学会做人,这里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努力回到内心虚明、宁静的状态。就因为这样咱才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往复循环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05
这个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主要意思是: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我在这里反复的看着。
第4个回答  2013-09-13
此语出自《老子》,单独一句两句或断章取义很费解,要接合原文才能理解。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致虚达到了极点,守静达到了纯笃,万物相并发作,我从而观察它们的复归。那些万物芸芸茁长,各各复归于它们的根柢。复归根柢叫做清静,清静叫做复原生命,复原生命叫做常规,知道常规叫做明白。不知道常规,妄为乱作必有凶险。
知道常规就会宽旷容纳,宽旷容纳才能廓然至公,廓然至公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能与天合一,与天合一才能溶化于道,溶化于道才能持久不失,终其一生永远不会危殆。

进一步解说可理解为:
老子首先启示的是“虚静观复法”。它是有为法的根本大法,是治心——“涤除玄鉴”的无上正法,是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唯一妙法,乃古今善为道者所殊途同归、所必经的大道。
纵观天下万物,芸芸众生,以至万物之灵的人类,毫无例外,都是从虚静中来,是以一无生万有,一静出万动;然后,循环往复,几经周折,又各各复归于虚静中去。此种无中生有,有返于无,有无相生,静中生动,动返于静,动静相随的大道妙理,乃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生化演变的奥秘。
虚则心无染污,玄鉴清明;静则心无躁动,渊深含蓄。
虚则神交,静则气感。“虚者乃造物之枢纽,静者乃品汇的根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